知情人
蔡先生:
同行之間互通有無,哪家去了,以什么媒體的名義,拿了多少錢,誰接待的,對方姓什么、叫什么,這些資料他都記著,一個本上全是。然后他根據這個互相調配。同一個事實,以不同的媒體名義,分不同的人去,又可以產生第二次效益、第三次效益、第四次效益。
解說:
拿到別人提供的信息后,李德勇自己外出斂財,同時也給其他同行通報這些信息,比如記者跟隨小劉一起去過的這家山東的食品場,就是李德勇曾經去過的地方。據小劉介紹,李德勇在這家企業已經要到了4000元錢。既然他們肯出錢,那就證明還有潛力可挖,所以李德勇又告訴小劉,以其他媒體記者的身份再次登門,這就難怪負責接待的廠辦劉主任說怎么來的記者都是江蘇的。
劉主任:
老家江蘇的。
小劉:
嗯,江蘇的。
劉主任:
都是你們江蘇過來的。
解說:
李德勇等人利用互通信息的方式,跑遍了周邊山東、江蘇、浙江等地的開發區,甚至是各個鄉鎮。同一個地區、同一家企業、同一件事,你吃完,我去吃;你拿完了,我也得去拿。
蔡先生:
真的像蝗蟲一樣,走到哪里,吃到哪里,騙到哪里。
解說:
那么這些蝗蟲式人物的牽頭者李德勇究竟是什么人呢?在中國記者網上,記者竟然找到了他的名字和記者證,記者證顯示他是一個名叫《購物導報》的媒體記者。在新聞出版總署的官方網站上,記者也查到了的確有一家媒體叫《購物導報》。記者在跟隨李德勇外出采訪時,也發現了他與這家媒體之間的確存在關系。比如李德勇等人外出斂財時,首選方式是收現金,但如果被采訪對象不能提供現金,他們也可以接受匯款或轉帳的方式。比如李德勇前往這家民營鋼鐵企業時,對方答應給李德勇15000元,但提出只能匯款,要求李德勇提供一個帳號,李德勇隨即給了企業負責人一張名片,這是一張顯示李德勇《購物導報》記者身份的名片,名片的背后留的就是戶名為《購物導報》社的賬號。第二天這筆錢果真匯到了《購物導報》的賬戶上,那么到了報社賬戶上的這筆錢又會怎么處理呢?知情人蔡先生就替李德勇辦過這樣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