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南方去,到武漢去 金牌教練大量流失
王憲生歸納起老師流動的去向,先是“到南方去”,然后是“到武漢去”:上世紀90年代末到本世紀初,老師主要前往廣東等沿海地區;2006年建新校區以來,“往武漢跑的多了”。數學組總共也就30多個老師,前前后后走了十多個,而且多數都是三四十歲的骨干教師,甚至是特級教師。
“老師的心態發生變化,應該和中國地產的興起同步吧。”劉劍1998年畢業后還和教自己的老師保持著聯系,卻發現在2000年左右,“他們一批一批地走了”。他覺得這很正常,“老師也是人,人往高處走,要為自己和家人奮斗打拼。”
“金牌教練”成批地去往南方、武漢、東部沿海城市,給新學校的競賽成績帶來了繁榮。在武漢,競賽成績獨占鰲頭的兩所高中——華師一附中和武漢二中,競賽教練都不乏黃高教師的身影——武漢二中的數學競賽主教練肖平安、化學競賽主教練施輝國,華師一附中的數學競賽教練方牡丹等,均為“黃高出產”。2004年,黃高的物理競賽教練姚學林去了深圳中學之后,實現了該校在物理競賽獎牌上零的突破,至今他已經帶領學生拿到了3塊國際奧賽金牌。
“只要在黃岡待過的都值錢。”黃岡市教育局長王建學說,從上世紀90年代到2010年的20年間是教師流失最嚴重的時期,黃岡的所有學校都在遭遇高薪挖人。在基礎教育階段,教師流失的高峰時期,一年要流失320人,現在每年約150人。“究其原因,一是經濟差距大,二是激勵政策沒有跟上”。
對比他讀書的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黃高集結了全國各地的優秀教師。當時正是知識分子大交流的年代,很多教師是優秀的“老大學生”,他的班主任是福建人,數學老師是廣東人,語文老師是鄂州人。
黃岡中學校長劉祥認為,教師流失的高峰期是在1995年~2005年,也是我國幾乎所有高中的入學高峰期,全國的高中規模普遍擴大了幾倍,學生數量隨之劇增,黃岡中學就由一屆6個班擴大到了22個班。在這段時間里,湖北、湖南、安徽等地普遍出現教師由欠發達地區向發達地區流動的現象。
“國家政策本來就鼓勵人才流動,這是一種正常的現象。”劉祥表示,“很多人覺得跑掉的魚都是大魚,其實不一定走的人就是最優秀的,留下的人就不優秀。當初也有很多人來找我,我就沒有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