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氣物理研究所的成果,氣象局不一定用,這里邊是有脫節的
作為中國暴雨專家陶詩言的學生,高守亭很早就開始研究華北暴雨,但第一個由他主持的規模較大的華北暴雨研究項目是在2000年。那一年,他已經55歲了。
“對華北暴雨研究促進比較大的,一個是河南‘75·8’特大暴雨,還有一個就是北京奧運會。”高守亭回憶。奧運會相關的準備工作從2000年開始,當時要求天氣預報精細化,“具體到場館區有沒有雨”。高守亭就承擔了一項名為“北京市夏季異常天氣預測及應急措施研究”的項目。而“集合動力因子”預報方法是他在介紹項目時提到最多的一個名詞。
在目前的數值預報模式中,計算機雖然考慮到了大氣運動的很多方面,但對大氣的垂直運動,它只是看起來盡職盡責的算出來,而不能和其他的大氣運動結合起來進行預報。這種垂直運動,實際對降雨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集合動力因子”預報方法就彌補了這一缺陷。據高守亭介紹,目前,這套預測方法在包括上海、貴州、陜西、山西等多個省市都在使用。但對于每個省市的使用情況,這個發明人并不完全了解。
“大氣物理研究所做出的成果,氣象局不一定用,這里邊是有脫節的,”高守亭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現在很多預報員不是學習型預報員,而是經驗型預報員,他看慣了哪套系統,就不愿意用其他系統了。”
為了完善這項預報方法,高守亭用了兩個項目的支撐。2005年,他又申請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的重大項目“華北強降水(暴雨)天氣系統的動力過程和預測方法的研究”。有記者通過查閱資料發現,這是在國家層面支持的僅有的華北暴雨研究項目。
“人們往往考慮哪個項目好拿一些。”高守亭向記者分析,要把項目拿到手,首先要把立項依據寫充分。而在六七十年代以后就“一直比較干旱”的華北,暴雨并不是一個最容易找到立項依據的課題。
“如今人們都開始研究城市群,城市變化對天氣的影響,”高守亭告訴記者,“氣象學研究中還存在一種現象,哪里出現了災害投入就加強了一些。”
在2008年結束了華北暴雨的重點項目之后,這位學者轉而研究貴州的凍雨,“因為那一年南方的冰雪災害”。在他今后的研究計劃中,內蒙古的暴雪又成了重點之一。(記者陳卓)
實習編輯:段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