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建設嚴重依賴土地財政,GDP導向催生“造城”熱情
新城建設往往耗資巨大,那么,巨額資金從哪里來呢?
記者了解到,新城建設中,賣地建城成為一種常見的開發模式。賣地獲得土地出讓金;銀行貸款,抵押靠土地;融資、還債也靠土地——一切都來自土地。
以某縣為例,新城于2005年啟動建設,規劃面積14平方公里,除此之外,還有一個2.97平方公里的片區是通過圍填海建造的,計劃投入16億元。該項目2011年報批,2012年開工建設,至今都是政府在投資。
該縣一位干部告訴記者,當地為新城籌措建設資金,主要通過由一家國資公司融資,建設基礎設施,然后出售土地遞次開發的方式。
“比如說,我們老城區政府大樓的土地值100萬一畝,而新城只有40萬每畝,那么通過置換就可以解決蓋樓資金不足的問題。”那塊圍填海的片區,“整個人工島占地4500畝,如果能有3000畝土地出售,按100萬元一畝的價格計算,將來光土地收益就可達30億元,資金應該不成問題。”對于未來的收益,當地干部很有信心。
為了建設新城,不少地方不惜承擔債務。專家分析說,地方利益和以GDP為導向的發展思路是“造城”的重要動機:借新城建設推動土地升值,地方政府獲得高額土地出讓金;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帶動投資,拉動GDP增長,也是漂亮的政績。
“你當市長,建了項目大家都看得到,花了多少錢或者欠了多少錢,一般沒人追究。”一位專家直言:“前任市長建項目,配套設施還沒建人就調走了,繼任市長不愿管,只管上新項目。新城越建越大,配套卻不完善,就更發展不起來。”
中國改革基金會國民經濟研究所常務副所長、資深研究員王梅說,對地方官員來說,建新城的資金來自財政收入、銀行貸款等,不是自己的錢;而且現在出口低迷,消費不可能在短時間內有大的增長,投資拉動GDP增長的作用比較關鍵,所以地方政府對投資的沖動就更大一些。至于決策方面,一些政府官員不懂投資,項目不經過科學論證就上馬,造就了不少“拍腦袋”的新城、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