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天后悔權”遭遇節假日怎么算?
新《消保法》規定,網購“七天無理由退貨”,那么如何理解這“七天”?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楊立新對此解釋,七天并非七個工作日,而是七個自然日,包括節假日、周末,如果碰上節假日怎么辦?國慶節是七天,春節也是七天,如果一下子過了七天就不能適用這一條了?民法的規則是不管起始日是哪天,計算到七天的時候,終止日是法定節假日時,向后再延長一天,可以用這一天的時間退貨。比如9月30日買的東西,從1日開始算到7日都在休息,那么可以在8日行使這個權利。
“七天后悔權,賣家都得死”?
對于“七日無理由退貨”的新規,一些電商認為將對賣家的經營產生很大困難,甚至有人認為“七天后悔權,賣家都得死”。
作為電商代表的騰訊公司高級法律顧問趙治認為,后悔權不但必要,而且是可行的。從多年的實踐經驗看,不僅對于解決網購中出現的沖動消費和誤購的問題有積極意義,而且對于樹立自身企業的形象、提高用戶消費體驗也是非常有積極作用的。整體上說,后悔權的規定對電商企業也有樹立消費者網購的信心、進一步確定電商產業的整體優勢等意義。
商務部電子商務司副巡視員聶林海認為,該規定不像有些網商想的那么可怕,雖然是七天無理由退貨,但是有條件,包括“四個方面的限制和一個敞口”,還有一個條件是運費的承擔以及退貨的商品應當完好,這些都能防止權利的濫用。
亮點二
新增網絡交易平臺提供者責任 無法提供賣家身份信息需先行賠償
解讀:
新《消保法》規定,消費者通過網絡交易平臺購買商品或者接受服務,其合法權益受到損害的,可以向銷售者或者服務者要求賠償。
網絡交易平臺提供者不能提供銷售者或者服務者的真實名稱、地址和有效聯系方式的,消費者也可以向網絡交易平臺提供者要求賠償。網絡交易平臺提供者賠償后,有權向銷售者或者服務者追償。
網絡交易平臺提供者知道銷售者或者服務者利用其平臺侵害消費者合法權益,未采取必要措施的,與該銷售者或者服務者承擔連帶責任。
出現“賣家不賠,平臺也不管”的情況怎么辦?
在具體網購過程中,消費者經常遇到因為無法聯系到賣家而維權難的問題,新《消保法》規定,網絡交易平臺作為第三方,承擔有限責任,即在無法提供銷售者或者服務者的真實名稱、地址和有效聯系方式的情況下,承擔先行賠償責任。
不過,在具體網購過程中,一些消費者出問題后雖然找到了賣家協商,但賣家以種種理由不解決,平臺也以已提供了有效聯系方式等信息為由,把責任推給賣家,一旦出現這種無人擔責的僵持情況該怎么辦?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楊立新就此認為,交易平臺只在無法提供銷售者的相關信息的情況下承擔責任。如果出現“賣家不賠,平臺也不管”的情況,消費者能解決就解決,解決不了就上法院起訴。
商務部電子商務司副巡視員聶林海對此補充說,在實際操作中主要靠小額爭端快速調解機制來解決。如果為了很小的一個單子起訴肯定是不值得的,現在很多交易平臺都有自己的快速協調機制,包括天貓、淘寶等等,這類爭議都需要靠快速調解機制來解決。
亮點三
新增網購等非現場購物信息披露制度
解讀:
新《消保法》規定,采用網絡、電視、電話、郵購等方式提供商品或者服務的經營者,以及提供證券、保險、銀行等金融服務的經營者,應當向消費者提供經營地址、聯系方式、商品或者服務的數量和質量、價款或者費用、履行期限和方式、安全注意事項和風險警示、售后服務、民事責任等真實、必要的信息。
有助于解決找不到相應經營主體的難題
中國消費者協會認為,該規定的核心是保障消費者的知情權,有助于明確解決網購等非現場購物面臨的突出問題。中國消費者協會法律與理論研究部主任陳劍認為,消協在解決網購過程中的爭議時,經常找不到相應的經營主體,而新《消保法》的這項規定有助于幫助在發生問題的時候來查找相應的責任方;而安全注意事項等,則可以對消費者的安全形成保障,對產品的負面問題做到全面、詳盡的了解;售后服務和民事責任事前需要明確,也有助于消費者在事后發生爭議時有據可查地解決問題。
本版文/本報記者 孫昌鑾
制圖/王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