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一些家長和教師更傾向于對教材差錯實行零容忍。鄭州市第七中學老師李婧曼認為,教材不同于一般圖書,它和詞典一樣,都屬于規范性的出版物,其影響非一般出版物可比,理應以更高標準對待,尤其是對一些知識性差錯,更要實行零容忍,“否則會對學生造成一輩子的影響。”
彭幫懷也認為,“對教材來說,不規范就可以稱為錯誤。更何況,現在很多教材出現的是很低級的錯誤。”
相比于教材中的錯誤,更讓彭幫懷寒心的是出版社面對錯誤的態度。彭幫懷稱,每次他向相關出版社反映教材中的錯誤,出版社要么對質疑不予回應,要么就以其他言辭推脫。之前,他雖然多次將出版社告上法庭,但最終均以失敗告終。
受訪家長認為,教材出錯非小事,一旦發現錯誤,出版社應該勇于承認錯誤并及時更正,而不能采取“鴕鳥政策”對錯誤視而不見。馬虎草率、不負責任的態度,比錯誤本身更貽害無窮。
業內人士建議設立召回制度,并將出錯出版社列入黑名單
一些出版界人士認為,急功近利的出版之風是教材出錯的重要原因。一位在河南出版集團任職的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出版社以利益為導向,出書越多、周期越短,利潤相對也就越高,教材出版屬于利潤較為豐厚的領域,一些出版社為了多出書、快出書,審校環節就會放松要求或者縮短時間,導致錯誤增多,教材質量下降。
還有一些業內人士將矛頭指向當前的教材出版管理制度。民辦教材開發研究機構北京仁愛教育研究所負責人說,教材從編撰、審訂,到出版、發行,均由少數教育行政部門指定的出版社一手包辦,這導致民間力量很難參與教材的編寫、發行,難以形成有效競爭,教材渠道的壟斷封閉性也使其脫離了大眾監督。同時,教材的使用主體——學校、教師、學生也沒有選擇權,很難根據自身的特點和需要自主選用不同教材,很容易導致一些質次價高的教材流入教育市場。
“行政色彩過于濃厚,是目前中小學教材出版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也認為,減少行政干預,建立公正、透明、民主、科學的教材選用機制,充分尊重學校、老師和學生的選用權利,真正實現公平競爭、優勝劣汰,保護教材編寫者和團隊的利益和積極性,才能充分保證優秀教材脫穎而出,也才能不斷完善提高教材質量。
還有一些教師建議,建立完善的追懲制度,設立黑名單和召回制度,如果教材出現知識性錯誤或其他嚴重錯誤,應責令出版社召回圖書,并將其列入黑名單,一段時間內不能進入教材招投標目錄。
(原標題:人民日報曝語文教材錯誤:荀子讀紙質書 韓愈只活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