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煬帝墓的確認主要依據傳統方式。新華社 發
曹操DNA可信嗎?
復旦大學歷史學和人類學聯合課題組發布關于曹操家族DNA研究最新成果,接著,揚州曹莊隋唐陵墓被考古學家依傳統的、公認的方式確認為隋煬帝陵墓。曹操DNA課題組負責人表示:驗證隋煬帝DNA比曹操更容易,“因為有兩顆完好的牙齒”。
“基因考古”準嗎?——質疑聲傳遍學術界內外。(深圳晚報見習記者 馬君桐)
曹操家族DNA是這樣測出來的
第一步:從現代曹氏家族的基因反推祖先,鎖定曹操的DNA特性。
第二步:找到曹操叔祖父的牙齒,尋找古DNA中獨特染色體
復旦大學歷史學和人類學聯合課題組對曹操家族的DNA研究項目始于2009年。當時,河南省安陽市宣稱發現曹操墓,隨后復旦大學人類遺傳學實驗室宣布,擬用DNA技術開展對曹操家族DNA研究。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副會長韓昇和復旦大學現代人類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李輝教授跨學科聯手。
李輝教授做的第一步工作是:從現代曹氏家族的基因反推祖先,鎖定曹操的DNA特性。2009年起,課題在全國征集曹操后人,共采集了79個曹姓家族的280名男性和446個包括夏侯、操等姓氏男性志愿者的靜脈血樣本,最終樣本總量超過1000例。
與此同時,韓昇對全國各地258個曹姓家譜做了一次全面梳理研究,與史書、地方志參照,篩選出8支持有家譜、具有一定可信性的曹氏族群。
復旦大學人類遺傳學實驗室對這8個曹氏族群的DNA做了重點檢測。人類DNA共有30億個堿基對組合成23對染色體和線粒體,男性獨有的、堿基對比較穩定的Y染色體只在家族中傳遞,是最合適的檢測對象。經過復雜的Y染色體DNA全序列檢測,課題組發現,其中6個家族屬于O2*—M268的基因類型,其祖先交會點在1800年至2000年前——正是曹操生活的年代。
“O2*—M268是一個非常罕見的染色體類型,在中國人口中只占5%左右。這些曹氏家族都是仿冒的可能性,在概率上僅為千萬分之三,因此在法醫學上可以認定,他們是真實的曹操后代。”李輝解釋說,對這6個家系所做的Y染色體全譜分析顯示,其突變率、發生變化的速度很穩定,約每隔140年會產生一個差異點。到今天,曹丕和曹植兩家系的后代相差都在13個點,也與其生活時代基本吻合。
根據現代曹姓后人基因,課題組已成功反推出曹操家族DNA,但為了確證,研究還在繼續。
2011年初,韓昇、李輝來到安徽亳州,這里是曹操老家、曹氏宗族墓所在地。在當地文物主管部門的積極支持下,他們找到兩顆上世紀70年代從曹氏宗族墓“元寶坑一號墓”中出土的,可以確證為曹操叔祖父(曹騰弟)、河間相曹鼎的牙齒。課題組將一顆保存較好、表面還非常堅硬的牙齒帶回實驗室,在牙的側面打了個小孔,提取古DNA,經過每次間隔一個月、總共6次的反復嚴格測試,隱藏在這顆牙齒中的時空記憶被展開——其古DNA中Y染色體類型就是之前找到的O2*—M268。
現代基因和古DNA的雙重驗證,讓專家們可以100%確定:曹操Y染色體即是該類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