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周以來,從華北到東南沿海、甚至是西南地區,已陸續有25個省份、100多座大中城市不同程度出現霧霾天氣,覆蓋了我國將近一半的國土。
氣象部門稱,本輪霧霾天氣基本在華北至江南一帶活動,蘇皖等地的霾最嚴重,大霧的重災區位于西南及江淮地區。從地域分布來看,可以說是今年入冬以來中國范圍最大的中度到重度霾天氣過程。據此前環保部的數據顯示,全國20個省份104個城市空氣質量達到重污染的狀況。
今年以來,全國平均霧霾天數為52年來之最,安徽、湖南、湖北、浙江、江蘇等13地均創下“歷史紀錄”。
今后霧霾 會否成為常態?
近日,環保部有關負責人就我國大范圍灰霾天氣的主要原因作過分析:一是不利氣象條件造成污染物持續累積。受近地面靜穩天氣控制,大氣擴散條件非常差。二是靜穩天氣條件下,機動車尾氣和北方冬季燃煤采暖對空氣質量惡化貢獻較大。
“外因在天氣,內因在污染!”受訪的部分專家認為,天氣因素是觸發和加劇霧霾影響的直接因素,但根本因素是持續的污染物排放,主要大氣污染排放總量遠遠超過了環境容量。
分析人士認為,未來一段時期我國治霾任務仍然艱巨。根據國務院9月發布的《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共需投入17500億元。該行動計劃制定的具體指標是,到2017年,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可吸入顆粒物濃度比2012年下降10%以上。(據新華社)
-“靜穩天氣”
是重污染天氣的一種,當持續出現不利于擴散的氣象條件而導致污染物大范圍積累,最終可吸入顆粒物達到重污染水平的天氣。秋冬季節是靜穩天氣的高發季。
編輯 黃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