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是當配偶責備,自尊心受損時,一些公職人員會不知不覺地按“枕邊風”撈錢,或放任自己親屬以權力影響“掙錢”。
四是當人際關系緊張,特別是家庭不和時,有的公職人員由于需要精神的慰藉,而更容易被情色所俘獲。而一旦生活出現“越軌”,就會出現入不敷出或欲罷不能的情況,為維持這種情況,權力被濫用也就不可避免。職務犯背后常有情婦、“小三”身影,就是這種情況的例證。
五是當各種榮譽加身,或覺得自己立有“大功勞”時,有的公職人員會出現“忘乎所以”的心理,或者產生應該享受人生、樂享生活的心態,從而放松要求,逐步走上犯罪道路。
國內首份職務犯罪心理測試
34道選擇題,測出你的“腐敗指數”
5個方面的因素都處于高風險時,說明已犯過罪或在犯罪邊緣
從2013年12月起,南京市鼓樓區的公職人員都將陸續收到一本特別的手冊:《職務犯罪風險自評手冊》。這份《手冊》就是根據上述調查結果研制推出的,《手冊》中的自我評估部分,為公職人員詳細設計了腐敗指數34問,從動力因素、調節因素、特征因素、心態因素、潛意識等五個方面自測腐敗心理傾向和風險評估。答完這34道題,算出得分,你就可以知道自己的腐敗心理指數。
狄小華教授如此解讀:“某一因素風險的高低直接說明了這一因素在多大程度上接近職務犯罪心理的構成。如動力因素的評估如果是高風險,就表明它已經接近甚至達到職務犯罪心理結構中動力因素所需要的水平,但還不能說已經具備了職務犯罪所必須的心理條件。只有當調節因素、特征因素和心態因素都處于高風險時,才能說明已經實施過犯罪或犯罪正在逼近。”
這本手冊是南京大學犯罪預防與控制研究所與鼓樓區紀委、檢察院聯合組成的課題組,根據實證研究所揭示的職務犯罪心理特征、演變規律以及公職人員墮落的歷程,研制推出的。楊建萍檢察長表示,手冊推出后,在部分轄區內單位開展測試應用,獲得了較高的評價。
問題太直白,目前還處在自測階段
開放式的問卷調查,收上來的答案可能不具有可信性
南京大學犯罪預防與控制研究所所長狄小華告訴記者,這34道題其實就是一面鏡子,給那些身居高位,面臨誘惑的高官一個自我提醒的機會。“而這34道測試題,對于反腐的警示作用,明顯要比一般的法律宣教效果要好。”
由于34道測試題其實都是生活中我們對于事物評判的一個標準性問題,有的問題甚至比較直接,比如第一部分職務犯罪心理的動力因素評估的8道題,其中第一題上來就問,你認同“人無外財不富”嗎?而第5題更直白表述:“你對婚外情或者婚外性生活的渴望?”這些問題,不僅觸及個人的道德水準,還涉及個人隱私問題。所以不可能用于開放式的問卷調查,南京市鼓樓區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梅琨也表示,這34道題曾經嘗試問卷調查收集答案,但是收上來的答案,顯然是不可信的,而現在只能把34道題用于官員的自我檢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