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遭舉報 57篇論文涉嫌造假
前不久,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醫師王宇澄舉報他的導師、中國科學院院士王正敏涉嫌學術抄襲、科研成果剽竊、院士申報材料造假等問題。那么真相到底是什么?記者經過一個多月的明察暗訪,發現了舉報背后更多鮮為人知的秘密。
王正敏是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的醫生,2005年增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在王正敏申報院士的時候,王宇澄正是他的秘書,他說自己目睹了王正敏為當上院士論文造假的全過程。王宇澄說,在王正敏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候選人論著目錄附件材料》中,被列入的271篇論文至少有57篇涉嫌造假。其論文造假的手法之一便是將自己的專著《耳顯微外科》一書的內容,拆分成14篇論文,發表在《中國眼耳鼻喉科雜志》上。
王宇澄稱,王正敏論文造假的手法之二是“一稿多投”,一篇論文在國內刊物發表了以后,又在國外刊物上發表,這樣在計算學術成果時當成兩篇學術論文。王正敏論文造假的手法之三是把發表在《中國眼耳鼻喉科雜志》上的非研究性文章,包括“發刊詞”、“專家筆談”等欄目的小品文,也列入了《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候選人論著目錄附件材料》。
被指“克隆”國外樣機 獲國家巨額經費
復旦大學學術規范委員會認定王正敏在申報科學院院士過程中,申報論文材料有“不實事求是”行為。不過隨著記者調查的深入,隱藏在王正敏院士背后更多的秘密被揭開。2003年,王正敏領銜的技術團隊成功研發了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國產人工耳蝸,那么這種人工耳蝸又是如何被研發出來的呢?
1982年澳大利亞科利爾22型人工耳蝸通過FDA認可,成為世界首先使用的多通道耳蝸裝置。王正敏作為中國最早做人工耳蝸植入手術的醫生之一,也最早提出了研發中國的人工耳蝸。于是,他找到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的范寶華,讓他想辦法得到了澳大利亞科利爾公司的人工耳蝸樣機。
沈義虎是王正敏研發團隊的主要研發人員之一,具體負責破解國外人工耳蝸樣機的芯片。這位研發人員承認,他們的人工耳蝸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自主研發,而是模仿了澳大利亞科利爾公司的產品。
1997年,王正敏團隊研發的“多道程控人工耳蝸”獲得了國家發明專利。2004年,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與上海力聲特醫學科技有限公司簽訂技術轉讓合同,對國產人工耳蝸進行產業化。記者在調查中發現,為了爭取國家、省市科研經費,王正敏研發團隊和上海力聲特醫學科技有限公司以各種名義向有關部門申報項目。
記者了解到,僅在2012年,他們就獲得國家級項目兩個,獲得專項經費4000多萬,其中,“國產人工耳蝸及臨床技術研究項目” 獲得國家衛生部專項科研經費2171萬元;“上海力聲特人工耳蝸建設項目”獲得國家工信部經費2138萬元。
“仿制品”有隱患 志愿者受傷害
根據規定,人工耳蝸要上市銷售,必須先要通過臨床試驗。2009年,上海力聲特公司招募了49名人工耳蝸臨床試驗志愿者,免費為他們植入了力聲特人工耳蝸。據悉,上海力聲特醫學科技有限公司是上市公司海南海藥的控股子公司。4年過去了,人工耳蝸有沒有為志愿者帶來“福音”呢?記者最近對8名志愿者進行了調查,結果出乎意料。
家住山西朔州的梁珍失業已經快兩年了,失業的原因是他的人工耳蝸壞了,耳朵聽不見了,這讓他非常痛苦。
梁珍告訴記者,植入的人工耳蝸僅僅用了兩年就壞掉了。梁珍多次和上海力聲特公司聯系,希望能重新植入一個新的人工耳蝸,但對方稱要等新的產品出來以后才能植入,這一等就是一年多。
記者通過互聯網采訪了湖南、河北、上海、新疆等地的7名力聲特人工耳蝸志愿者,除了上海的一名志愿者因車禍撞壞了耳蝸以外,其余的6名志愿者人工耳蝸僅使用兩年左右就壞了,使用時間最短的只有6個月。記者了解到,目前志愿者仍在等待力聲特公司的新產品上市。他們壞掉的耳蝸至今仍殘留在耳朵里,身體已經受到不同程度的傷害。
文并圖/央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