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家汽修店我們選擇在了杭州華馳汽修城光眾汽修。聽記者說完癥狀,該單位一位修理師傅說:“這個問題可能有兩個原因:火花塞或者噴油嘴,維修費用不會太貴,1000元以內肯定可以解決。”
可同樣的毛病在該汽修城的另一個商家口中就成了另一番樣子——
“拆車吧,不然怎么能找到原因?”這位商家力勸記者將發動機周邊的幾個關鍵零部件拆開,而他給出的維修價格,竟然要“近三千”。“電腦板可能壞了,很貴的。如果算上人工,徹底修好可能要超過3000元。”
記者又來到中亞汽修城,在這里暗訪了8家汽修廠,價格不一,不過有一家報出了最低價——80元。“你先開進來我給你檢查,不就是八九十塊能搞定的事情嘛。”
前后3天的暗訪中,記者共接觸了17個汽修廠,其中報價最低的為80元,最高的為3000元;300元以內的7家,300~800元的5家,800~1500元的4家,1500元以上的1家。
專家分析:“問題到底出在哪里,我認為絕大部分技師都應當是知道,而報維修價格則全在良心了。”王華金說,80元根本修不好一定是“陷阱”,800元就是亂開價,1500元以上的要么就是不懂技術,要么就是“磨刀霍霍”了。
給汽車看“常見病”
過半維修廠“醫術”不過關
前面的暗訪側重于維修,隨后,我們又換了一種方式暗訪——看看汽修廠能不能很短時間內找到問題。
同樣是記者的自備車,王華金設置了三處較為常見的故障:常發性無法正常啟動、機油燈常亮、方向跑偏。“這三項故障都較為常見,如果操作規范、方法準確、使用工具得當的話很快就能被檢查出來。”
在一家特約維修點,對方先聽取了記者的故障陳述,然后開始記錄檢查。大約20分鐘后,接待員說需要先交一筆500元的檢測費,只有這樣才能“確診”——哪有車沒修先給錢的道理?對方的要求自然被記者一口拒絕。
而另一家一類維修廠,記者的車被告知需要更換電瓶、重新保養。“無法啟動通常和電瓶斷電有關;如果機油太臟則會直接導致警告燈亮起。”
記者前后去了10家汽修機構,能全部查出原因的只有4家,其他機構則只找到了其中1個或者2個問題。對于解決問題的方法,也只有1家符合我們的設計要求。
專家分析:某4S店的業內修理好手諸師傅說,一般來說,如果是水或者油方面的原因,現在的車子都自帶報警系統,一般車主都會第一時間得知。
不過有些問題,普通車主心里肯定沒底。“比如你們實驗的發動不了,原因有很多:油泵壞了、點火模塊壞了、電瓶壞了、啟動馬達壞了,如何處理也是有難有簡,這都得看修理工的職業操守了,要賺你錢,是分分鐘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