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道,甕堂在南京中華門外的一條小巷子里,距今已經600多年了。它是中國最古老的澡堂,600多年來,承載了一輩又一輩人的洗澡回憶。
今年春節,一些老南京想去甕堂泡個澡,卻吃了個閉門羹:甕堂關閉了!昨天,記者了解到:甕堂確實已經停業,接下來準備維修。至于將來的用途,目前還不清楚。
伴隨著甕堂的停業,保持著類似老澡堂格局與營運模式的浴室,全南京幾乎已經快找不到了。
“逛老城南、登中華門、喝柴火餛飩、到甕堂洗澡”,這是很多人歸納出來的、迅速了解南京市井生活的“體驗之旅”。
位于南京中華門外悅來巷2號的甕堂是南京最老的澡堂,可能在國內,也難以找到比它更“老”的澡堂了。但是,在營業了六百多年后,甕堂在年前悄悄關閉。
甕堂的身世充滿傳奇色彩。坊間流傳了兩種說法,一種認為,甕堂是朱元璋造城墻時,為了解決20多萬民工洗澡問題,才建的。而另一種說法認為,甕堂是附屬于金陵大報恩寺的,是供外國使臣、達官貴人們洗澡用的,是明朝最高級的澡堂子。
“早上皮包水,下午水包皮”,洗個澡,搓個背,躺在位子上睡一覺,一支煙、一杯茶,這么多年來,很多老南京人能夠在甕堂打發一下午的愜意時光。
市民王大爺:感受到這種老城南的古色古香的傳統氣息在這里頭。感受肯定很好誒,我從小就知道這地方,別的地方找不著,這邊好找誒。
但如今的甕堂已經關門,墻上貼著告示:“因內部調整,暫停營業,敬請相互轉告,何時營業,另行通告。”甕堂的大門、窗子都被水泥封上,堵得嚴嚴實實。甕堂的兩邊有不少老房子,除了同樣為文物建筑的“沈家糧行”,大部分房子都已被征收,人去屋空,緊靠“甕堂”的一戶人家墻上也寫著“征收”字樣。
南京市秦淮區文化局的相關負責人表示,600多歲的甕堂準備修繕了,因為甕堂是江蘇省級文保單位,修繕方案需要通過召開專家論證會后,提交到江蘇省文物局,獲得批準才行。目前,甕堂有修繕的意向,但怎么修,還沒定。修繕之后,未來怎么用,目前也不是太清楚。
在采訪中,周邊的不少市民都表示,甕堂最好還是能作為“老澡堂”保留下來:
市民1:最好能幫我們反映能保留下來。
市民2:越來越少,一般兩天來一次。洗了20多年了,沒有了,就這一個了。
市民3:就像你們一樣的,發出心聲,但決定權不在你們!
市民4:他的地位就是找不到第二家,隨你到哪兒找都找不到這種澡堂了,我也沒什么辦法,拆了我們就不洗吧。城南都沒得了...
統計數據顯示,1985年的時候,南京有37家老澡堂,但這些年拆的拆,改行的改行,時光流過,這些老澡堂都漸漸成了一種回憶,目前,依然保持老澡堂格局和營運模式的浴室,全南京只剩下四五家而已,其中的兩家,可能也會在年內關門停業。
不僅僅是南京的老澡堂,今年晚些時候,位于上海市金沙江路的3座“煤氣包”也將開始拆除,而到明年底,隨著人工煤氣被天然氣完全替代,上海城區內大部分的“煤氣包”也將會成為“歷史記憶”。
高50米至60米、直徑50米的鋼質圓柱形建筑,習慣被上海市民叫作“煤氣包”,它的學名叫“煤氣儲氣柜”。“煤氣包”的大擴容發生于上世紀70年代,人工煤氣開始規模化推廣時。在高層建筑鮮見的年代,煤氣包一度成為城市地標,并且逐漸成為城市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見證人”。
近年來,伴隨著人工煤氣轉換為天然氣步伐的加快,曾經的城市“印記”煤氣包能否保留也成了上海市民越來越關心的話題。有人提出,雖然“煤氣包”將和市民道別了,但作為城市發展的一個“標志”,能否以適當的形式加以保留……?
最近這首歌:《時間都去哪兒了》,挺火的。有時候,我們也在想:時間流逝不息,我們身邊的許多記憶,也在漸行漸遠,最終,都會到哪兒去了呢……?(江蘇臺記者劉浩邦南京臺記者屠強華)
(原標題:中國最古老澡堂關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