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陸續叫停打車軟件
不過,在去年5月份,一份抬頭、署名均為“深圳市交通運輸委員會客運交通管理局”的《關于加強手機召車軟件監管的通知》便陸續發到了各出租車司機手里,要求司機卸載打車軟件。
本月20日,北京市交通委運輸局也發布規定,要求每輛出租車只允許安裝一個手機叫車終端。發出禁令的還有上海交通運輸和港口管理局,26日晚該局發布消息,從3月1日開始,禁止出租車在早晚高峰時段使用打車軟件,原因是其認為打車軟件“已不同程度影響了出租汽車行業公平、公正的運營市場秩序”。
雖然目前廣州的交通部門并未發出禁令,但廣東省交通廳副廳長劉曉華已表示,打車軟件是個新鮮事物,在發展初期需要觀察。目前沒有任何結論性的意見。但是最基本的三條要保證:第一,作為出租車行業來講,要保證沒有使用打車軟件的乘客能夠公平獲得坐車的機會;第二,要保障運行的安全;第三,不要引起行業秩序的混亂。 “在適當時候,需要政府出面的時候,政府就會出手”。
有人大代表建議少管為妙
政府該不該對惠普大眾的打車軟件叫停?“我覺得這是網絡科技發展的結果,誰也阻止不了,政府也沒有權力阻止。”27日,接受采訪的廣州市人大代表曾德雄如是說,他認為市場競爭催生的打車軟件不管能存活多久,老百姓都應該歡迎它,享受它。
有人認為,從傳統商業競爭來說,為用戶提供服務,收取費用才是正常的市場交易行為,互聯網公司則是反其道而行,不僅不收費,還提供補貼,違背了正常的市場規律,屬于不正當的競爭。
對此,全國人大代表、律師朱列玉表示,提供補貼的互聯網公司并沒有以低于成本的價格來銷售產品和服務,也沒有詆毀他人的名譽,并不屬于不正當競爭。“這是一種市場行為,政府還是少管為妙。”朱列玉說,政府沒有權力禁止打車軟件給百姓帶來的實惠。“這是網絡時代的新事物,不懂可以學,老人家也可以學。”
至于乘客和司機使用雙軟件拿雙補貼的做法,朱列玉認為可以通過個人信用管理對其進行規范,其他的問題市場會自行調整,政府不必介入。但是,對于有些出租車通過打車軟件加價才提供服務,政府就應該進行規范,設定一個指導價。
微議
@Mr鐵錘:自從有了“滴滴打車”和“快的打車”打車軟件后,出租車司機聽電臺廣播的急劇減少,幾乎都在聽打車軟件訂單……曾想過廣播千萬種死法,最后沒想到是這樣,原來廣播的競爭對手不是電視也不是網絡電臺,而是打車軟件!有一種死法, 叫沒看到對手, 然后就死了——跨界!
@Vista看天下:#社論#【打車軟件之爭:誰才是消費者的保護者】如果想讓一個中國人明白市場競爭的好處,恐怕找不到比打車軟件更直白的事例了。打車軟件給我們的啟示便是:充分競爭才能給我們最多的福利,自由選擇才能保障我們最大的利益。這個道理,在許多領域都適用。
@teeoff:交通局、交港局是沒有資格管理軟件公司的,因為軟件公司不是交通運輸企業。這是越權管理,軟件企業應該強硬一些,不予理睬。交通部門只能管理司機,無權管理電商。我覺得司機可以在停車停運的狀態下(休息時間不歸交通部門管)使用打車軟件,電話聯系好再上路(回顧營運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