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治理改革需注重先行設計
今天改革的環境、時代條件和任務已經與改革開放初起時大不相類。時移勢易,改革方式如果一成不變,焉有改得下去之理?
改革開放已推進30多年,那種開辟一個試驗區允其“大膽地試大膽地闖”的傳統方式,正日益遭遇強大的“體制壁壘”。在一定意義上說,北京推進街道變社區改革探索遇到的“魯谷困境”,正是這一傳統方式日漸式微的一種折射。
8年前,北京石景山區的街道魯谷變成社區魯谷。“小政府、大社區,小機構、大服務”模式不可謂不好;“瘦身、減負、自治”用意不可謂不佳;由傳統街道17個科室改為“三部一室”、公務員編制人數從90人減少至39人的效果不可謂不顯著。然而8年過去,說是改革遭遇“瘦身、減負、自治”三大瓶頸,實則改革新路不通,復回原路。云為“魯谷社區”,實則和其他街道辦沒什么兩樣。
改革出現“魯谷困境”并不稀奇,不少類似的改革有類似的曲折。這類改革,仍然采取傳統方式。大抵有一個改革新理念,定下一個大致改革目標,其他的就由試驗者自己去試。如此改革陷入困境實屬必然,因為今天改革的環境、時代條件和任務已經與改革開放初起時大不相類。時移勢易,改革方式如果一成不變,焉有改得下去之理?
在一定意義上說,當初改革更多的是沖破思想禁錮。所謂思想一解放天地頓寬,誰都不清楚怎么干的情況下,與其坐而爭,不如起而行,摸著石頭過河,要緊的是先過去再說。今天的改革進入深水區,涉及的是利益、體制、理念等深層次問題,改革的難度要比當初復雜得多。仍然用試和闖的法子,當然就攻不破壁壘。
試和闖的法子不管用,管用的是“改革設計”。也就是先把改革面臨的疑點難點問題統統擺出來,逐一針對并找準解決之道。當有了比較完善而科學的總體改革設計之后,再付諸實踐,問題、難題以及阻力等都沒有那么大。在實際執行中當然還會遇到一些新的問題,但不會傷及改革根本和大局,針對新問題找到新辦法就可以了。這種先行設計的改革方式也許步子會慢一點,但實施了就會往前走,停下來或者陷入困境的可能性就比較小。
北京的魯谷社區陷入困境,原因就在于沒有很好地回答與上級部門的職能銜接、如何因應公共服務需求變化、如何厘清自治與行政界線等問題。你的職能變了,上級部門職能沒有變,指派了任務你干還是不干?把與上下左右各方的銜接理順了,把自身的工作理念、思路和方法建樹了,“魯谷困境”或能變成“魯谷樣本”。
來源:京華時報 編輯:馬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