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十二五”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寄希望于通過提高城鄉居民收入水平,釋放全社會的消費潛力,形成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和公平可持續發展的新格局。多年來,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嚴重滯后,使國民收入分配呈現出體制性、機制性失衡,并且有不斷惡化的趨勢。突出表現為國民財富分配長期向政府與企業傾斜,城鄉、區域和不同行業的收入分配差距持續擴大,某些領域收入分配秩序混亂,既得利益不斷膨脹等。這種國民收入分配現狀,不僅導致社會總需求不足,使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持續下滑,使投資與消費不平衡的矛盾更加突出,而且增大了經濟社會風險,構成經濟社會生活的嚴峻挑戰。
改變國民收入分配格局,需要以民富優先破題收入分配改革。現行的增長方式事實上具有國富優先發展的特征,國家生產能力的提升快于老百姓消費能力的提升。具體表現為:GDP增速長期快于城鄉居民的實際收入增速;國家財政收入長期成倍快于GDP增速;國有資本擴張速度長期快于GDP增速。應當說,國富優先是一種過渡性的增長方式,它對于做大經濟總量、改變短缺經濟有著歷史性貢獻。未來5-10年,中國消費主導的經濟轉型,基礎和前提都在于提升城鄉居民的消費能力。這就需要確立民富優先的發展導向,加快推進以民富優先為導向的收入分配改革,構建民富優先發展的體制機制。第一,加大國民收入分配結構調整力度,明顯提高勞動報酬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第二,加快推進農民工市民化進程,盡快讓農民工成為歷史;第三,加快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進程,切實改善民生。未來一、兩年,能否以民富優先破題收入分配改革,對消費主導的轉型具有牽動全局的決定性影響。
改變國民收入分配格局,需要著力提高中等收入群體的比重。中國中等收入群體的人數少、比重低,目前只有20%左右;更重要的是,擴大中等收入群體的相關政策和制度安排嚴重缺失,很難支撐消費主導的經濟轉型。這就需要盡快形成中等收入群體快速發展的政策體系和制度環境,并努力在未來10年每年提高2個百分點,爭取到2020年中等收入群體比重達到40%左右。在城市化和服務業發展快速推進的大背景下,實現這個目標是有可能性的。有研究預測,2025年中國的中等收入群體有可能達到5.2億人。在我看來,關鍵是要有實實在在的措施。例如:第一,改革制約擴大中等收入群體的稅制結構,對城鄉居民實施全面的結構性減稅,使國民財富更多地向居民傾斜;第二,加強居民財產權利保護,尤其是保障廣大農民的土地財產權益,建立土地增值收益的公平分享機制,使農村居民通過土地要素增值來積累財富。
改變國民收入分配格局,需要以公開透明為重點理順收入分配秩序。從現實情況看,利益關系失衡突出表現在收入分配秩序混亂上。既得利益者希望固化現有的利益格局,希望通過維持現有的某些制度安排,以不斷獲取所謂合法的高收入。這樣,權力尋租就會有增無減,各種名堂的灰色收入也會有增無減,部門利益、行業利益更會有增無減。這些亂象,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國民收入分配公開透明的基礎性制度的缺失。以“三公”經費治理為例,多年來之所以步履艱難,成效甚微,重要的原因在于尚未實現“三公”的陽光化。面對利益關系嚴重失衡的現狀,現在到了以更大的決心和魄力推進財產公開透明的時候了:第一,盡快建立居民收入登記制度與完善的納稅申報制度,爭取“十二五”末期覆蓋所有的城鎮居民,2020年覆蓋所有的城鄉居民;第二,未來2-3年全面推進官員財產公開;第三,“十二五”全面實現財政預決算的公開透明。應當說,以公開透明為重點理順收入分配秩序,主要不是技術條件具不具備的問題,而是改革有沒有決心與魄力的問題。
作者系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
來源:中國日報 編輯:鄧京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