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為勞動者創造更多穩定的“飯碗”!
2月18日,“春風行動”在全國31個省份同步啟動,為外出務工的農村勞動力送去崗位,為即將走出校門的大學生提供機會。江蘇常熟,技師學院畢業生周志恒在招聘專場找到人生的第一份工作。規范的勞動合同,完善的社會保障,不錯的待遇水平,讓他對今后生活充滿信心。去年我國經濟下行,就業卻創出歷史新高,全年實現城鎮新增就業1266萬人。今年一開年,勞動力市場再次呈現出供需兩旺的可喜局面。
要讓更多人圓“安居夢”!
“住有所居”是幸福生活的依托。2012年我國新開工建設城鎮保障性安居工程住房781萬套,基本建成城鎮保障性安居工程住房601萬套,遠超預定目標。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2013年要“繼續加強保障性住房建設和管理”,這給低收入群體吃了“定心丸”。2月20日,好消息再次傳來,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今年年底前,地級以上城市要把符合條件的外來務工人員納入當地住房保障范圍。“咱打工的,沒城市戶口,也能申請保障房?真是做夢都想不到。”山西籍在京務工人員馮天勇聽說后,又驚又喜。
要讓農民都能喝上干凈水!
中央投入不斷加力,2012年安排投資280億元,解決了7000多萬農村人口的飲水安全問題,超額完成年度目標任務。水利部宣布,2013年將再解決6000多萬農村居民飲水安全問題,全面完成規劃內15891座重點小(2)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任務,完成1000多條河流治理任務。
民生持續改善,彰顯著黨和政府濃濃的民生情懷,提升著百姓的“幸福指數”,讓人們對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充滿信心。
完善制度,確保分享發展紅利
改善民生,非一時一事之功。國家在著力當前的同時,更著眼長遠,完善政策法規,構建長效機制,確保百姓能夠充分分享發展“紅利”。
“車票再難買,今年春節我還是打定主意回了趟老家。不為別的,就為把養老保險給上了。”余菊大媽在北京幫助照顧孫子,順便做小時工。2012年底,新農保制度推行到四川老家的村落。“參加了新農保,過五六年就能和城里人一樣按月領到養老金了,讓人心里踏實。”
到2012年底,我國新農保、城居保兩項制度擴展至全國,標志著我國覆蓋城鄉居民社會保障體系的主要制度從此都建立起來,特別是最核心的養老保險,實現了制度上的全覆蓋。全體國民,不分城鄉、不分地域、不分性別、不分從事何種工作,都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在各種社會保障的“制度組合”中對號入座,獲得保障。
十八大報告確定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的奮進目標。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副部長胡曉義介紹說,未來幾年,我國將加快實現社會保障的“人群全覆蓋”。國家已制訂規劃,力爭到2015年使養老保險覆蓋人數達到8.07億,到2020年做到所有人群“應保盡保”。
“病有所醫”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關鍵環節。我國已建立起全球最大、覆蓋13億人的醫保體系。但是,如果不幸遇到大病,“因病返貧”的現象還是時有發生。進入新一年,又一項好政策送到農民身邊。衛生部確定,新農合大病保障擴容,肺癌、尿毒癥等20種大病納入保障范圍,同時開展利用新農合基金購買城鄉居民大病保險的試點。先期試點的江西贛縣,不幸患有尿毒癥的黃發女不再擔心從哪兒借錢做透析。一周兩次的透析,如今醫保可以報銷75%的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