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縱觀歷史,大國崛起的過程,無不伴隨著全體國民共同的期待與奮斗,由此鍛造出國家民族獨特的氣質與精神。幾百年前,一群歐洲大陸的失意者坐著“五月花號”來到新大陸,開啟了美國夢;去年倫敦奧運會開幕式上,煙囪高聳、鐵水奔流的場景,講述了工業革命時代的英國夢。這樣的夢想,絕非一人一地一時的空想,而是回蕩在全體國民心中的共同旋律,也正因此才具有超越時空的能量,成為一個國家不斷前行的動力。
如今,中國夢正煥發出鼓舞人心的力量,激蕩起億萬人民的共鳴。人民日報評論員新春走基層,在湖南一個偏僻山鄉的農家門前,看到這樣一幅春聯:“雪梅映紅中國夢,紫燕銜綠萬家春”。一位旅美華僑寫下自己的心聲:“他邦夜夜家國夢,天涯朝朝總相思?!北娙藸幷f中國夢,同心共筑中國夢,正因為它觸動海內外中華兒女內心深處的集體意識,成為喚起億萬人民認同的最大公約數,激發了中華民族“團結如一人”的歸屬感和進取心。
這正是提出中國夢最為重大的現實意義。美國《新聞周刊》認為,中國夢會產生深遠影響,將“重振中國光輝史”。更有外國觀察家敏銳指出,這是“一個能在人們心中激起共鳴的目標”,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對中華民族的強烈歷史責任感”。
(五)偉大的夢想,需要有偉大的精神作支撐。中國夢包含著中華民族的復興心結,更包含著中華民族特有的理想信念。其背后,是數千年的積淀、近百年的回響、億萬人的渴望。
上下五千年、縱橫一萬里。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夠成為世界上唯一從未中斷過歷史進程,并且創造出輝煌燦爛文明的民族,絕非偶然。經過幾千年的滄桑歲月,把我國56個民族、13億多人緊緊凝聚在一起的,是我們共同經歷的非凡奮斗,是我們共同創造的美好家園,是我們共同培育的民族精神,是我們共同堅守的理想信念。
魯迅曾說,惟有民魂是值得寶貴的,惟有它發揚起來,中國人才有真進步。這樣的民魂,就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精氣神,它關乎國家成敗、民族興衰。沒有振奮的精神、沒有高尚的品格、沒有堅定的志向,一個民族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實現中國夢,要求我們不僅在物質上強大起來,也要在精神上強大起來。
我們看到,從“外爭國權,內懲國賊”到“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從“振興中華”到“我們都是汶川人”,一個個時代的口號,張揚著把個人命運與民族命運緊緊相連的愛國精神,這是推動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向著中國夢前行的強大力量。
我們看到,從小崗村鮮紅的手印到三天一層樓的“深圳速度”,從股市帶來的全民投資熱潮到貢獻了六成國內生產總值的中小企業,30多年來,改革創新精神激蕩神州,造就了歷史的巨變,成就了今天的中國。在通往中國夢的征程中,改革創新始終是激勵我們在時代發展中與時俱進的精神動力。
正因此,習近平同志強調,實現中國夢必須弘揚中國精神。這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這是凝心聚力的興國之魂、強國之魄。
(六)北京申奧成功后有一張經典照片,兩輛相向而行的車上,手拿國旗的年輕人擊掌相慶。這樣的場景,曾引發多少人的共鳴與感慨。有句歌詞唱得好,“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對13億中國人而言,家國一體的中國夢,寄托著最深厚的情感。
國泰則民安,民富則國強。國和家的命運攸關,是中華民族漫長演進史中最為深刻的總結,國家興衰始終都在塑造個體命運中扮演了核心角色。正如有論者所言,在災難與輝煌的雙重變奏之中,一個個中國人的夢想從來離不開民族整體的際遇。個體的命運往往隨著歷史而流轉顛簸,無論大江大海還是一枝一葉。
新中國“站起來”,改革開放“富起來”,新世紀“強起來”,正是國家民族的強盛,讓人民的幸福有了堅實依托;中國夢的茁壯,使個人夢想有了廣闊空間。吃飽穿暖、下海經商、有車有房……個人夢想的日益豐富說明,國家好,民族好,大家才會好。在實現民族復興的征程中,唯有將個人之夢寄托于國家之夢、民族之夢,夢想才有成真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