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抗戰類博物(紀念)館日益成為對國民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振奮民族精神、增強民族凝聚力的一個重要載體
我國《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指出:“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目的,是要振奮民族精神,增強民族凝聚力,樹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在“全國中小學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中,抗戰類博物(紀念)館占有相當的數量。其展示的主題是中國人民在長達14年艱苦卓絕的抗戰中表現和積淀起來的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
綜觀中國抗戰類博物(紀念)館的展陳內容,主要體現在遭受外敵入侵欺侮的民族史和經過艱苦抗戰取得來之不易的勝利史兩大類。這些內容是對廣大人民群眾特別是青少年傳播愛國主義精神的重要教育資源??嚯y的民族史時刻告誡人們,“國家不強,老百姓生命就得不到保障”;民族抗爭史則重在鼓舞后人,顯示中華民族反抗外敵侵略的英雄氣概。弘揚愛國主義、培育民族精神,始終是中國抗戰類博物(紀念)館執著堅守的一份歷史責任。關于這一點,可以從許多觀眾留下的大量觀后感中體現出來。例如,來自美國新澤西州抗日戰爭史實維護會的容鴻先生在參觀中國國家博物館的《復興之路》展覽后說:“這是一個非常優異的展覽,它突出了以史為鑒,教育世人不可重蹈歷史覆轍。希望日本政府能夠吸取歷史教訓,承認罪行,對中國人民作出道歉”。廣東電大一觀眾在參觀“侵華日軍罪行圖片展”后留言:“歷史給人類留下了太多的悲劇和教訓,讓我們牢記歷史吧!因為歷史是一種永久的財富,是一個永恒的紀念碑”。
2004年初,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在全國博物館界率先實行免費開放,年最大觀眾量達665萬人次,月最大觀眾量達90萬人次,日最大觀眾量達8.9萬人次,已經累計免費接待觀眾3826萬多人次,其觀眾量不但在全國博物館界名列前茅,而且在國際博物館界也位居前列,實現了社會效益的最大化。從2008年開始,全國90%以上的抗戰類博物(紀念)館先后對公眾免費開放。
與大、中、小學或社區開展共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活動,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一直是抗戰類博物(紀念)館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主要形式。先后有200余所大、中、小學在八路軍太行紀念館掛牌共建,來自全國各地的近10萬名中、小學生,在這里舉行“小小八路”志愿者為主題的夏令營、冬令營等活動。新四軍紀念館配合駐鹽城市中小學校,成立新四軍總隊、大隊,定期開展新四軍抗戰生活體驗活動。從2009年開始,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每月舉辦一期“民族精神大講堂”,吸引社會上的萬余名青少年參與。東北烈士紀念館從1977年1月起組建烈士事跡流動展覽小分隊,堅持深入基層進行愛國主義、革命傳統和理想教育。
中國抗戰類博物(紀念)館每年都會結合重要紀念日,舉辦各具特色的紀念活動。如每年的7月7日、8月13日、8月15日、9月3日、9月18日、12月13日,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上海淞滬抗戰紀念館、九一八歷史博物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等館,均要舉辦紀念七七事變、八一三事變、日本戰敗投降日、中國抗戰勝利日、九一八事變、南京淪陷及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祭祀日等一系列活動,南京、沈陽、長春、哈爾濱等城市還在活動之中鳴放防空警報,并通過媒體廣泛有力度的宣傳,使愛國主義教育系列化、經常化、大眾化。
三、抗戰類博物(紀念)館是開展國際交流,維護世界和平的重要橋梁
中國抗戰類博物(紀念)館展示的內容,既是中國人民抗擊日本軍國主義侵略、爭取民族解放的歷史,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題材性質決定了人類共享的警示意義。2000年9月18日,曾在撫順戰犯管理所服過刑的20名原日本戰犯,在九一八歷史博物館殘歷碑前虔誠地低下了頭,默默地向死難烈士謝罪,部分原戰犯長跪不起,向中國人民誠摯謝罪。同年9月24日,12位日本遺孤專程從日本來到沈陽,拜謁了安置在該館的“養父母碑”,緬懷當年中國養父母的養育之恩。美國華僑、世界抗日戰爭史實維護會副會長陳婉秋在參觀撫順平頂山慘案紀念館后題詞:“當年日軍暴行,歷歷在目。感謝紀念館保存了這一段歷史及紀念館所做的歷史保護工作。安亡靈,求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