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8日,國家海洋局宣布,我國南極泰山站正式建成開站。這是我國在南極建設的第四個科學考察站,位于中山站與昆侖站之間的伊麗莎白公主地。這是泰山站主體建筑透視圖。新華社發(國家海洋局極地辦供圖)
泰山站
國家海洋局宣布,我國南極泰山站8日正式建成開站。這是我國在南極建設的第四個科學考察站,位于中山站與昆侖站之間的伊麗莎白公主地。
為何要新建泰山站
為什么還要在南極建新的科考站呢?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所長馬德毅表示,極地探索特別是南極探索有著更深的戰略意義。一是出于科學研究的需要。二是在國際通則下充分行使國家權利。
目前,世界上有近30個國家在南極洲建立了150多個科學考察基地,其中,最多的國家阿根廷在南極共有14個考察站。自1984年以來,我國相繼建成了長城站、中山站和昆侖站三個科考站。隨著南極科學考察的逐步深入,僅僅利用既有的三站進行科考,已經遠遠不夠。即便像中山站那樣的大科考站,能“接待”的科考人員每年也只有百人左右。
“我國南極科考起步晚,規模小。”國家海洋局極地考察辦公室主任曲探宙介紹,在1400萬平方公里的南極大陸上,原先三個站只實現了區域性分布,科考支撐平臺的范圍有限,所以我國決定在“十二五”期間新建兩個站。
泰山站是什么樣
泰山站是一座度夏站。所謂度夏站,指的是科考人員只在每年12、1、2月的夏季,在這一站點開展科考工作。在南極,基本只有冬夏兩季之分,夏季的三個月氣溫升高。此時,南極洲外圍海冰融化,適宜破冰船往來補給和科學家外出進行野外考察。
根據設計,泰山站初期的站區建筑總面積控制在1000平方米左右,度夏期間最大容量20人左右,主體建筑主要功能包括生活住宿、物資備品、科研觀測、緊急醫療、動力源等。不過,泰山站的主要動力以清潔能源為主,燃油發電為輔。該站建成后,一般使用時間為12月中旬至下一年度的3月上旬。
根據規劃,泰山站位于中山站與昆侖站之間,距離中山站約520公里,海拔高度約2621米,與昆侖站遙相呼應,同時能覆蓋以“盛產”隕石著稱的格羅夫山等南極關鍵科考區域。它既可以為中山站通往昆侖站、格羅夫山、埃默里冰架區域考察提供中繼支撐、應急保障以及航空地面支撐,也是進行地質、冰川、測繪、大氣、地磁、衛星遙感等科學考察工作的理想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