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研究,實踐創新,完善體制機制——推動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與時俱進
時間演繹出變與不變——
在連任12屆全國人大代表的申紀蘭眼中,不變的是國家的根本政治制度,變化的是這項制度在改革與創新中與時俱進。
六十載春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不斷發展完善——
改革和完善選舉制度,逐步實現城鄉按相同人口比例選舉人大代表;在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大設立常委會,完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的職權……人大制度在實踐中展現出巨大的優越性和旺盛的生命力,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走過一甲子,站在新起點,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迎來改革發展的新機遇。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堅持人民主體地位,推進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理論和實踐創新。
如何更好地發揮國家權力機關的作用,不斷縮小人大的“實際地位”和“法律地位”的落差?如何更好地發揮代表的主體作用,使代表真正完成從“榮譽稱號”到“法定職務”的角色轉換?如何加強國家權力機關與人民群眾之間的聯系,逐步擴大公眾對人大工作的有序參與?……
人大制度和人大工作面臨著新情況新問題,需要從理論層面給出答案——
2014年1月7日,中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理論研究會應運而生,成為新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推進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理論和實踐創新的一項重要舉措。
加強自身建設的同時,新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把制度建設的目光放在了各級人大建設整體推進上——
郡縣治,天下安。縣級人大工作是國家治理的關鍵一環,影響著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進程。推進縣級人大工作的完善和發展已箭在弦上。
密切代表同人民群眾的聯系,既是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重要成果,更是人民當家作主的必然要求。
這是全國人大常委會更加尊重代表主體地位,提高代表素質,發揮代表作用取得創新的一年——
2013年歲末,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四次委員長會議決定,每位委員長會議組成人員直接聯系5名以上全國人大代表,直接傾聽來自基層的聲音。
2014年初,擬提交十二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審議的全國人大常委會工作報告稿與部分在京全國人大代表見面。通過座談集中聽取代表對常委會工作報告稿的意見建議,在全國人大常委會工作中尚屬首次。與會代表提出的真知灼見,有效提高了報告質量。
一年來,全國各地共組建了260個全國人大代表小組,通過多種方式了解和反映人民群眾的意見要求;組織1740名全國人大代表參加專題調研,形成調研報告110余份……
人民大會堂,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廳前佇立著的“人民萬歲”青銅鼎,時刻提醒著,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
又一個春天到來。站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歷史新起點上,保障人民當家作主、凝聚人民創造偉力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必將在實踐中與時俱進,在發展中不斷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