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雙贏
新電子、新材料、新能源、新醫藥……有人說,河源對深圳的產業轉移格外“挑剔”。
大企業、大品牌、大投入……有人說,深圳對河源的產業轉移格外“舍得”。
恰恰是這種“挑剔”和“舍得”,讓河源和深圳實現了合作雙贏。
一步跨進了“高”、“新”產業領域,一氣形成了手機、光伏等產業集群,工業總產值短短5年翻了兩番,僅一個中興通訊生產基地項目,就能讓河源工業總產值再翻一番……深圳的“高端”轉移,帶來了河源經濟的超常規跨越。
“中興通訊到河源”讓上下游企業接踵而至、“華南城”成了河源的“招商局”……“高端”轉移的品牌效應,給了河源莫大的驚喜。
“挑剔”讓河源的超常規跨越沒有付出犧牲青山綠水的代價。王榮覺得,深圳應該學習河源的“挑剔”。
河源對產業轉移感受最深的是“在家門口就業”。目前,河源的7個產業轉移園就吸納本土勞動力10.7萬人,僅西可通信就錄用了6500多名當地員工,順發電子錄用的100多名員工都來自東源縣沙溪村的貧困戶家庭。
深圳對產業轉移感受最深的是“在新天地長大”。河源解開了束縛深圳企業“做大”的土地“死結”、降低了生產成本。西可通信在河源高新區占地16萬平方米,總經理何榮特感慨,“16萬平方米在深圳想也不敢想”;特靈通公司總經理助理龔艷軍說,“用電、用水、用工都比深圳便宜”。
西可通信董事長何寧寧說,被4個“難以為繼”束縛、在深圳難以“做大、做強”的企業在河源做大、做強,甚至成為行業的“龍頭”。
王榮為此認為,深圳的“舍得”值得。
來源:中國日報深圳記者站(記者 陳虹) 編輯:馮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