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改革創新是綜合配套改革的重點,本市通過實施40項改革創新舉措,金融規模迅速擴大,金融創新形成一批新亮點。私募股權投資基金及基金管理企業達917家,成為全國股權基金相對集中城市;融資租賃業務總額達1453億元,占全國四分之一;“融洽會”成功舉辦4屆;建成了天津股權交易所、渤海商品交易所、排放權交易所等一批創新型交易平臺;將155家投融資平臺整合為41家,建立了“借用管還”良性機制,把風險控制在最低限度。
在土地管理體制改革方面,創新管理方式,提高使用效率,為發展提供了空間。完善了“批、供、用、補、查”制度,有效避免了違法用地現象發生。
本市著力深化國有企業改革,提高了企業競爭力和發展活力。積極推進國有企業戰略性重組,組建了渤海鋼鐵集團,市屬國有企業集團由52家調整為43家,1018戶劣勢企業平穩退出,56萬職工得到妥善安置。國有企業改制面達95.3%。大力扶持民營經濟發展,實力不斷增強,占全市生產總值的比重達40%。
在推進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制度創新方面,本市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綠色經濟、低碳經濟。探索建立了北疆、泰達、子牙、臨港、華明和中新天津生態城等6種循環經濟發展模式,關停并轉了1000多家企業,萬元生產總值能耗下降21%,超額完成國家任務。
改革有力促進了自主創新能力的提高。本市建立了部市合作、院市合作機制,建成了一批重大創新平臺,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達到10個,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和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達到30個。制定了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實施了科技“小巨人”成長計劃,促進科技型中小企業“鋪天蓋地”發展。
在創新城市規劃建設管理體制方面,實現了高起點規劃、高水平建設、高效能管理。成立了規劃編制指揮部,制定了“雙城雙港、相向拓展、一軸兩帶、南北生態”的城市發展總體戰略,高水平編制了119項重點專項規劃。完善“兩級政府、三級管理”體制,頒布實施了城市管理規定,形成考核、執法、監督“三位一體”管理模式,精細化、規范化、法治化管理水平明顯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