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文化部召開新聞發布會,發布十七大以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進展情況及2012年“文化遺產日”有關活動。文化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司長馬文輝指出,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由單個的項目性保護逐步走向系統保護、科學保護和依法保護階段,有中國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體系初步形成。具體表現為:
完成了第一次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普查;公布了1219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實施了國家級名錄項目“有進有出”的動態管理;命名了1488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促進了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活態傳承;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對瀕危項目及代表性傳承人開展搶救性記錄,推動了生產性保護的方式方法,建設了12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理清了文化生態保護建設的思路,搶救性保護、生產性保護、文化生態整體性保護多措并舉成效顯著;“文化遺產日”和民族傳統節日宣傳展示活動豐富多彩,營造了全民參與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良好氛圍;積極參與國際合作,推動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規則制定,成功申報36項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成為世界上入選項目最多的國家;出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確定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調查制度、代表性項目名錄制度、傳承傳播制度,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提供了堅實的法律保障。
針對當前社會轉型期非物質文化遺產生存面臨沖擊、“重開發、輕保護”現象不同程度存在、代表性項目保護工作不夠細致深入、傳承人隊伍建設有待加強、基層保護工作隊伍亟待提高等問題,馬文輝同志強調,下一步要不斷深化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認識,遵循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客觀規律,扎實推進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一是要進一步深入貫徹《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制定完善相關配套法規,提高保護工作針對性和時效性;二是要制定出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分類保護規范與標準;三是要加大瀕危項目保護力度,啟動實施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搶救性記錄工程;四是要進一步健全傳承機制,加大對代表性傳承人、學藝者的培養和扶持力度;五是要繼續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整體性保護;六是要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深入開展,爭取出臺相關稅收、融資、土地使用的優惠政策;七是要加大對基層保護工作人員的培訓力度。
文化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巡視員屈盛瑞結合“活態傳承、重在落實”的主題,介紹了文化部2012年“文化遺產日”舉辦的以下活動:
6月9日至18日,國家圖書館將舉辦“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講座周”活動,邀請10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領域的知名專家、學者,在國家圖書館舉辦10場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題講座,系統介紹民間文學、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戲劇、曲藝、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傳統美術、傳統技藝、傳統醫藥、民俗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其保護知識,以及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現狀和未來展望。
6月9日至7月8日,國家圖書館將舉行“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典籍記憶系列展”,內容包括“中國傳拓技藝展”、“中國傳統建筑營造技藝展”兩個專題展。
6月30日至7月2日,文化部與江蘇省人民政府共同舉辦“第四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蘇州論壇”,邀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領域專家和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文化廳非物質文化遺產職能處室處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的重大理論問題,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人保護與傳承機制建設等問題進行研討。
6月21日至24日,文化部與浙江省人民政府在浙江省嘉興市共同舉辦“2012年端午民俗文化節”; 6月10日至25日,與湖北省人民政府在湖北省宜昌市共同舉辦“2012年屈原故里端午文化節”活動。全國各地也將結合當地端午文化節習俗舉辦豐富多彩的活動。
今年9月,第二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將在山東省棗莊市舉行。山東省棗莊市市長張術平介紹了第博覽會籌備有關情況。
來源:中國日報 (記者 張子軒) 編輯:鄧京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