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富的農村文化活動
東北新聞網訊 (記者 田理) 在營口大石橋經常活躍著這樣一支特殊的演出團體。他們平均年齡50歲以上,著裝統一,演出的節目種類繁多且都是自編自導。無論在哪里演出,都會引發當地百姓的交手稱贊。要說這個團隊可不簡單,雖然經常在田間地頭演出,但名聲卻早已傳遍中華大地,他們就是老年志愿者夢想宣傳隊。
老年志愿者夢想宣傳隊成立于2000年,有老年志愿者隊員300余人,最大年齡81歲,隊員們全都是來自大石橋后砬山村勤勞樸實的農民。在休閑、娛樂、創作、演出中,他們老有所樂、老有所為、團結奉獻、促進和諧。春夏秋冬,十余個寒暑,“老年志愿者夢想宣傳隊”從城鎮到鄉村,從舞臺到地頭,從兵站、消防隊到敬老院,從人口普查、經濟普查到森林防火,內容很雜,卻都是與老百姓息息相關的。2008年4月,他們還以《紅高糧組合》的名義走上了星光大道的舞臺,一曲《辣妹子》鄉村小調更是引得現場觀眾雷鳴般的掌聲。
宣傳隊成員鄭素賢回憶那次演出時說:觀眾們對我們的熱情并不是我們日近黃昏的體態,也不是我們笨拙的舞姿,而是我們對黨、對社會、對生活的熱愛和我們永不言敗的激情,給觀眾帶來了喜悅和希望。
此外,為了配合社區的工作需要,他們創編了百余個膾炙人口的小段子、小快板、小曲目進行宣傳。他們說的是大實話,唱的是幽默曲,管的是實際事,快樂著身邊人。看過他們演出的村民說:“咱在家門口,看到宣傳隊演咱自己的事,心里甭提多樂呵了!”
除了演出外,夢想宣傳隊還經常到廣場、公園等地去教大秧歌,排舞、健身操。每到傍晚,就有其他百姓加入其中,如今,光是健身隊成員就已發展到300余人。
鄭素賢說,老年志愿者夢想宣傳隊在十幾年的活動過程中,得到了大石橋市委的大力支持,“他們幫我們定場地,買服裝,隨時幫我們排憂解難。領導的默默支持,使我們感到黨是我們的主心骨,社區是我們溫暖的大家庭。”
農民富了,但是農民的精神生活卻沒有隨之“富”起來。為豐富農村文化生活,近年來,大石橋市委不斷加大農村文化工作力度,為滿足農民群眾的基本文化需求不懈的努力著。
為解決村民日益增長的閱讀需求,大石橋市委在253個村全部建成了農家書屋,每個村都標配圖書1500冊,光碟100張,書柜3套,書桌2張,椅子6把,電視機1臺,DVD一臺。圖書品種涉及種養、保健、文學、藝術等方面,村民如有需求,直接就可拿起書本自學成才。
此外,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也是大石橋建設農村文化的亮點之一。大石橋投入大量資金改善了各村廣播電視及通訊設施,實施有線電視“村村通”工程,充分利用現代科技使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向農村輻射,使農村文化發展跟上時代步伐。其中在后砬山村投入20萬元,完善相關配套設施,開展了文化信息共享工程試點工作,每周分類別組織群眾收看,促進農民向知識型、專業型轉變。
同時,大石橋還有著13支基層電影放映隊,每鎮擁有1—2名放映員,每年放映電影3000余場,受眾人次超過百萬。
據悉,大石橋市文體局機關及所屬10個單位擁有500余名工作人員;廣播電視臺機關及所屬基層單位擁有400余名工作人員;報社和網絡中心擁有31名工作人員;書畫院擁有國家級會員25人,省級會員63人。17個鎮區有專業宣傳文化干部70余人。253個村,村村都有一名專兼職文化干部。有380多支農村文藝隊伍、1500余名文藝骨干。有65個民辦藝校,有近萬名學員。
“三個月種田,三個月過年,三個月耍錢,三個月干閑。”在過去,這句順口溜曾經是大石橋部分地區農民生活的縮影。如今,隨著大石橋農村文化建設日益完善,這樣的現象也悄然發生改變。鄉風文明了,治安穩定了,農民將所有閑暇時間都用來參加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每個人的臉上都洋溢著文化生活“富”起來的喜悅……
來源:東北新聞網 編輯:張少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