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優秀的傳統文化凝聚著一個地區自強不息的精神追求和歷久彌新的精神財富,是發展先進文化的深厚基礎和促進科學發展的重要支撐。法庫,歷史遺存豐厚,3000多年前,這里是北方少數民族的聚居地,1000多年前這里見證了遼代契丹王朝的繁榮,遼文化特色鮮明,名人故里悠遠深長。挖掘傳承優秀歷史文化是法庫人責無旁貸的使命。法庫縣全力打造“帝后故里”、“宰相家鄉”、“發人都城”和“柳塞邊門”四大文化品牌,為推動全域科學發展提供精神動力和文化支撐。
帝后故里
遼代時期,法庫是遼朝開國皇后述律平的族人故里。在考古調查中,法庫境內發掘遼墓九處二十余座,州城十余座。據《遼史》記載,法庫境內蕭氏為遼朝開國應天皇后述律平之兄蕭敵魯、其弟蕭阿古只的后代,與遼朝著名皇太后蕭綽同為一族,蕭氏女性中有數人為皇帝后妃,男性中有數人娶耶律皇族公主為妻。其中太宗靖安皇后蕭溫、世宗懷節皇后蕭撒曷只、景宗睿智皇后蕭綽、圣宗仁德皇后蕭菩薩哥和欽哀皇后蕭耨斤、興宗仁懿皇后蕭撻里、道宗宣懿皇后蕭觀音、天祚皇后多里懶和貴妃蕭師姑等,皆為蕭敵魯兄弟的后代。居住在法庫的遼氏家族建州筑城,從事手工業和農業生產,境內城郭相望,市井繁榮。縣城東邊至今仍有帝后行宮鳳凰閣遺址一處。述律平,遼開國皇后,足智多謀,協助阿保機統一契丹諸部、建國、開疆拓域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扶助次子耶律德光登上皇位。蕭綽蕭太后,遼景宗賢后,遼朝著名女軍事家、政治家。輔佐景宗和兒子圣宗的四十年余間,為契丹政權的鞏固做出了輝煌業績,促成“澶淵之盟”,使遼國盛極一時,也使遼、宋之間達成百年之好,是一位叱咤風云的女中豪杰。相傳,蕭綽作為皇后陪同遼景宗耶律賢游覽今法庫葉茂境內圣跡山時,發現山勢奇偉,林木蔥郁。一位懂易經的官員對景宗和皇后講:“此山前有照、后有靠,松鶴相伴樂逍遙;頭頂山,腳登川,祖祖輩輩做大官。”果然,這里成了蕭氏望族的重要墓地。
法庫是清皇太后孝惠章的故里。在法庫縣慈恩寺鄉有一座陵寢,該陵埋葬的是蒙古多羅貝勒綽爾濟。據《多羅貝勒綽爾濟列傳》記載:“綽爾濟,達爾罕親王滿珠習禮從子,孝惠章皇后父。”這說明皇太后孝惠章的祖輩父兄蒙古綽爾濟貝勒等諸多王公皆葬在法庫。法庫成為滿蒙聯姻的見證地和促進南北文化、滿蒙文化傳承和融合的重要區域。
宰相家鄉
遼代時期,法庫地區的蕭氏后族地位顯赫,其中遼朝重臣蕭敵魯、蕭排押、蕭袍魯、蕭義均為遼朝宰相。
在法庫地區發掘的墓志中記載:“遼北宰相蕭袍魯以大安六年三月十九日歸葬于祺州娘子莊,從合祔也……”祺州為現法庫縣城東柏家溝鎮。另有一處墓志記載:“故北宰相蕭義葬于遼川之右,圣跡山陽,祔先塋……”圣跡山為今法庫境內葉茂臺鎮。由“祔先塋”可知此處為其祖居中之地,則法庫當是遼朝宰相蕭袍魯、蕭義的故里。
遼代時期文化燦爛。居住在法庫的蕭氏后族利用戰爭中劫掠的中原藝人,建窯燒瓷,融入北方民族文化精髓,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遼瓷。從遼墓窖藏和民間收藏中發現的遼瓷主要有雞冠壺,雞腿壇,龍鳳罐,白釉鐵花題詩壇,牡丹花紋長頸瓶,“官”字碗、盤、碟、雙陸棋等幾十種,充分展示了遼代契丹民族文化的獨特風格。1974年在葉茂臺遼墓群7號墓出土的“深山棋會圖”和“郊原野趣圖”,雖歷經千年仍保存完好、顏色如初。1983年在美國克利弗和納爾遜博物館聯合召開的中國繪畫國際學術研討會上,葉茂臺遼墓古畫引起國內外學者重視,紛紛來法庫參觀考察。從此,遼代繪畫藝術震驚世界。
發人都城
殷商時期,法庫曾是中國古代北方民族發人的“首都”。
1979年,在法庫縣城西南丁家房鎮彎柳街村發現了一處古城遺址,出土文物中的鹿首刀、青銅鉞、青銅戚等代表著王權象征,這表明這里主人地位顯赫,是這一地域的最高統治者。經專業部門測定,彎柳街遺址的年代相當于殷商時期。出土的文物足以說明這里是發人首領的居住地或是這一部落統治集團的中心地。
從法庫境內發現的山城城址和出土文物可以看出當時發人在法庫境內居住的盛況。發人統治者出行時的儀仗打著青銅鉞、青銅戚,佩戴鹿首刀,騎著高頭大馬,前呼后擁,勇武威嚴。祭祀時,擺設各種器物和牛羊等犧牲祭品,焚香祭祀,叩首朝拜,儀式非常莊重。過著定居生活的發人進行農耕、飼養、手工業等生產,較新石器時代有很大進步。
戰國時期,彎柳街成為北方游牧民族東胡的都城,在發人生活基礎上,他們加快發展經濟和軍事,穿束腰且前后開氣長袍,善于馬上作戰,首創騎兵。當時,河北一帶的趙國諸侯趙武靈王發現東胡騎兵的長處,學習胡人,改革軍事,歷史上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之說源自于此。燕昭王執政時,東胡曾打敗燕國,燕將大將秦開作為人質送到東胡都城彎柳街,秦開返燕后,大敗東胡于千里之外,這便是“秦開卻胡”的由來。
柳塞邊門
法庫有“柳塞”之稱,源自于柳條邊。
柳條邊,是清廷為保護其“祖宗肇跡興王之地”不遭破壞,世祖愛新覺羅·福臨在太宗皇太極原來修建的邊墻基礎上,修建的盛京圍墻。圍墻以盛京沈陽為中心,把葬其先祖的永陵、福陵、昭陵都包括在內,在遼寧境內的稱老邊,在吉林境內修建的稱新邊。柳條邊全長1320公里,其中老邊975公里,新邊345公里。老邊西段自威遠堡起向西南延伸,途經法庫達山海關。乾隆皇帝巡視柳條邊時曾寫下“我來策馬巡邊東,高可逾越疏可通”的詩句。
法庫境內的柳條邊順治五年開始修筑,從開原入法庫,東西全長160華里,邊南的稱為“邊里”,邊北的稱為“邊外”。順治八年至十一年,在柳條邊上設邊門16個。各門都建門樓一座,門上懸掛各邊門名稱的匾額。法庫邊門位于法庫鎮北大街,門額上懸有“法庫邊門”四字的豎匾。當時,法庫邊門地處交通要沖,南通中原、渤海,北達黑龍江、吉林、內蒙古。1905年日俄戰爭后,根據《會議東三省事宜正約》,法庫門作為16個商埠之一對外開放,成為蒙漢及對外的重要經濟貿易集散地。曾有詩句“依山傍水千帆竟過遼河岸,興商通貨人才薈萃法庫門”話說這里。
深厚的文化底蘊匯聚成新時期“爭第一、創唯一”的法庫精神。法庫人民秉承這一精神,挖掘整理優秀文化,全力打造 “帝后故里”、“宰相家鄉”、“發人都城”和“柳塞邊門”四大文化品牌,建設現代田園城市,賦予優秀傳統文化以時代的青春活力。依托東湖新城文化產業園,建設遼代風情小鎮,恢復法庫邊門,重建鳳凰閣等一批人文景觀。集遼文化為特點的風情小鎮將容特色民宅、民族服飾街、畫家村、影視基地等于一體,會同全民健身中心、時代廣場、地下商城形成獨具特色的文化產業園,實現了優秀傳統文化的保護、傳承、弘揚和產業化。
來源:東北新聞網 編輯:張少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