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文博會成交總額破萬億
經過10年的成長與發展,所有華麗的辭藻都顯繁冗,還是用數字說話吧。深圳文博會展示交易規模從首屆的43130平方米增加至第十屆的105000平方米;展商數量從首屆的700多家增加至第十屆的2263家;十屆文博會累計成交10475億元人民幣,文化產品出口累計1038.98億元人民幣,從首屆的356.86億元增加至第十屆的2324.99億元人民幣,翻了近6.5倍;參觀、參展、采購的國家和地區從首屆的10多個增加到第十屆的95個;文博會的分會場數量也從首屆的1個發展到第十屆的54個……
對于深圳文博會精品來疆參展的初衷,李丹坦言,文博會是文化發展的助推器,也可以說是一個信號、一個窗口、一個舞臺,“新疆是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我們當然也想站上新疆文博會的展臺,因為它的背后,是廣闊的中亞和東歐市場。”
“作為兩大文化類展會的合作,深圳文博會首次參展新疆文博會,也標志著兩地文化創意產業的合作與交流更加緊密,未來將逐步推向縱深,拓展新的空間。”李丹說。
對文化產業的把握與估價,正在明顯地改變著人們對一座城市的文化判斷,從文化產業這個視野出發,人們將對新疆進行一次新的發現,那就是文化的發現,這一發現同時也改變著人們關于新疆的舊有觀念。
李丹認為,一個城市需要確立經濟形象,也需要確立文化形象,這一形象昭示的可能是一種較高的城市價值,這也是一座城市獲得尊重的重要理由。但是,面對經濟全球化和市場一體化的新格局,文化形象的確立,往往又是通過經濟行為和產業行為來實現的。
文化對接資本,交易創造價值。通過市場體系來大規模輸出和吸納文化產品,也正是文化符號的輸出與吸納過程。沒有文化產業所帶來的強大的文化生產、傳播與流通能力,一個城市就無法展示其強大的文化輻射力和影響力。
本屆新疆文博會有四大亮點
新疆絲綢之路文化創意產業博覽會舉辦到第二屆,參展再度迎來“滿堂紅”。吸引更多內涵豐富、競爭力強、實力雄厚的企業和產品參展,注重引入文化產業新業態、新工藝,其中,新業態內容和龍頭企業參展比例,較之上屆展會均有提高。除了各地州市、國內展商外,此次展會還吸引了伊朗、肯尼亞、毛里塔尼亞等國家展商參展。
其次,各展館品牌企業云集。各展館發揮綜合性展會優勢,注重產業鏈互補與融合,注重展館內容及布局的科學規劃,突出了“文化+科技”、“文化+創意”、“文化+旅游”、“文化+金融”主題,展示文化產業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的新業態、新成果。
“兩歲”的新疆文博會,市場化運作已取得新進展。展會從側重招展向招商轉變,推動文博會進入以商帶展、以展促商,展商良性循環、市場化程度逐步提高的發展軌道。今年,展位“一位難求”的情況更加突出,參展項目和單位往往是“優中選優、優中選精”。
今年,逛展會期間,專業化服務會不斷優化,讓每位觀展者在舒適的環境中享受時光。本屆文博會進一步健全服務體系,在展示和交易平臺搭建、配套活動組織、展會準入管理、館內導示搭建、商旅服務規范、跟蹤配套服務等方面為參展客商提供優質服務,突出文化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