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河北援疆干部吳印宗(右一)、王金(右二)正在試驗地點乃仁克鄉塔塔爾查看“張雜谷”長勢情況。
7月26日,河北援疆干部吳印宗、王金正在試驗地乃仁克鄉塔塔爾查看“張雜谷”長勢情況。今年,和碩縣引進的新品種谷子“張雜谷”長勢喜人。
據悉,“張雜谷”是河北省張家口市援建和碩縣的項目之一,它是河北省張家口市農科院趙治海研究員利用谷子光(溫)敏兩性不育技術選育而成的新品種,該雜交谷在生產中具有節水、耐瘠、優質、耐旱等特點,被譽為旱地農業增收的“金米粒”,是解決旱地糧食生產的主要作物,在我國河北、山西、內蒙、陜西等地得到快速推廣,在張家口援疆辦的大力支持下,今年和碩縣從河北張家口引進了“張雜谷”3號、5號、6號和常規種“8311”等4個品種,并在和碩縣乃仁克鄉塔塔爾進行了15畝地的試驗種植。
筆者在栽培現場看到,每個品種長勢良好,植株健壯,果穗大、長而飽滿,特別招人喜愛。
“自張雜谷引進和碩以來,我們進行了全程跟蹤指導,現在長勢良好,其中穗長最長近40cm,平均穗長可達35cm,單株產量已經達到了預期產量,為進一步優化和碩縣糧食種植結構,增加農民收入,明年我們將在全縣范圍內進行推廣。”河北援疆干部吳印宗告訴筆者。
來源:中國日報新疆記者站(通訊員 王小成 曹電茹)編輯:張少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