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一輛越野車從拉薩市城關區蔡公堂鄉駛出,向貢嘎機場方向疾駛而去。
這輛車,是蔡公堂鄉藏族農民企業家家累的。車上坐的兩個人,是家累花“重金”請來的技術骨干。像這樣由藏族和漢族員工組成的技術力量,家累的建筑公司里有30多人。經過30多年的奮斗,他走出了一條從農民到老板的奮斗之路。而民族團結是家累事業不斷發展壯大的保障。像家累的公司一樣,各民族兄弟結成同呼吸、共命運的團體,一心一意共同奮斗發展的例子,在我區數也數不過來。
同呼吸,共命運
“繩不擰緊容易斷,人不團結做事難”。堆龍德慶縣東嘎鎮農民江白的家經常是賓客滿堂。客人當中,有許多是來自內地的合伙人、技術人員及家屬。江白是一家農牧民建筑合作社的負責人。和家累一樣,在江白的合作社里,常年有幾位漢族員工和藏族員工一起勤奮工作著。
江白的合作社現在有10名技術人員,其中有8名是當地人。但在合作社成立之初卻不是這樣的。那時,江白為缺資金、缺技術而發過愁。曾經與他合作過的內地一家建筑施工單位得知情況后,提出了合作的建議,江白立即答應了下來。一年后,東嘎村農牧民建筑和運輸合作社凈賺300萬元。江白事業的發展,東嘎鎮農牧民致富,靠的也是與大批來自內地的民族兄弟的共同努力。
我區各兄弟民族和諧共處,攜手奔小康的大好局面,靠的是黨的各項民族政策的深入持久實施;
靠的是各級黨委、政府一直以來把民族團結工作當作一項重要的政治任務來抓;靠的是各民族兄弟用事實總結出的“團結穩定是福”的歷史經驗。
早在數年前,自治區黨委、政府就確定了拉薩市城關區扎細社區居委會等9家單位為自治區級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試點單位;2013年又成功申報拉薩市為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州(地區、市、盟)”試點單位;今年,拉薩海關又通過國家民委審批,正式成為“全國民族團結教育基地”。
茶與鹽,心連心
“相親相愛,猶如茶與鹽巴。漢藏團結,猶如茶與鹽巴。”山南地區貢嘎縣甲竹林鎮朗杰林社區有298戶、842名群眾,其中有24戶是藏漢結合家庭。這24戶家庭與社區居民像茶與鹽巴一樣,和諧相處。
李仕榮家就是這24戶藏漢結合家庭的一個。12年前,李仕榮“倒插門”到了達娃央宗家,成為上門女婿。李仕榮有一手建筑手藝,使這個比較貧窮的藏族家庭在短短幾年時間里翻了身。夫妻二人一起撫養著可愛的女兒,贍養著年邁的老母親,生活其樂融融。
日喀則市城南的聶日雄鄉,是一個擁有1萬多人口的大鄉。據粗略統計,在這個鄉,有近600多個藏漢、藏回結合家庭。不同民族構成的家庭,比起一般家庭而言,更具有活力。不同的思想觀念在家庭成員之間不斷交流,迸發出新的思想火花,產生出新的動力。目前,這些家庭已經成為當地農牧民群眾脫貧致富的典型。
20多年前,當時還名叫謝洪銀的格桑朗杰生意失敗被前妻拋棄,是他現在的藏族妻子格珍與他同甘共苦、相依為命,在南木林縣索金鄉寧布村落戶,走過了人生低谷。在索金鄉干部和寧布村鄉親們的幫助下,格桑朗杰重新振作,與藏族朋友一起去藏北打工,在牧區種糧食蔬菜,自己動手建新房,生活得到逐步改善。
從最南端的喜馬拉雅深處,到最北端的唐古拉腳下,從最西端的班公湖邊,到最東端的藏東大峽谷中,民族團結的故事每天都在這塊世界上最為厚重的土地上發生著。
水乳融,一家人
拉薩市城關區金珠西路八一社區居民薄金清家共有18口人,他是漢族,老伴中巴桑是藏族,小女婿馬吾德是回族。薄金清老人說:“多民族家庭和睦最重要的秘訣是尊重不同民族的習俗,不干涉信仰,不逼不勸,給充分的生活和信仰空間,讓大家都自在。”現在,這個多民族大家庭就要加入第四個民族了,老人一個即將過門的孫媳婦是苗族。
薄金清老人說,民族團結不能局限在自己的小家,要跟女婿、兒媳的家庭搞好關系,也要跟住在院里的房客們搞好關系,“民族團結是‘大家事’,只有大家都好,社會才會真正和諧。”
在各級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各兄弟民族的身體力行之下,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早已成為我區民族關系的主旋律,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成為各族人民的堅定意志,反對分裂、維護穩定、加強團結、促進發展成為各族人民的共同行動。
“人心齊,泰山移”。在這樣水乳交融的大家庭里,我區各民族之間團結互助,成為社會和諧的基礎之一,也成為社會發展的基礎之一。多民族兄弟齊心協力,是我區實現跨越式發展、與全國人民一道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