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青藏公路上正在修建的藏羚羊通道橋。 本報記者 常川攝
在青藏公路分局五道梁公路養護段上,目前有兩座在建橋梁,分別是位于K2998處的藏羚羊通道橋和位于K3044+552.8處的秀水河大橋,都是由自治區交通公路勘察設計研究院(以下簡稱西藏交通設計院)負責勘察設計的。
西藏交通設計院楊小波總工程師介紹說,藏羚羊通道橋,是專門為藏羚羊遷徙而設計建設的。青藏公路沱沱河至昆侖山口段兩側分別為可可西里自然保護區和三江源自然保護區,青藏公路是這兩個保護區的分界線。公路的存在,對保護區野生動物的遷徙和移動造成比較大的影響。以國家一級保護動物藏羚羊為例,每年的6—8月份為藏羚羊的繁殖遷徙季節,有大量藏羚羊要橫穿青藏公路。自1954年青藏公路建成以來,幾乎每年都有藏羚羊在橫穿公路時被車輛撞死。通道橋建成后,將極大改善藏羚羊的遷徙環境,可以減少車輛對其影響,為藏羚羊營造一個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
而原來的秀水河大橋建設年代為1992年,隨著進藏物資運輸的需要、大噸位車輛逐年增多,綜合交通流量隨之增大,該橋目前已成為3類危橋,盡快改建是十分迫切、也十分必要的。
楊小波補充說:“對于我們設計院來說,這些項目都只是很小的工程設計?!?/p>
西藏交通設計院成立于1963年。在1958年以前,西藏沒有完整的公路勘察設計隊伍,主要公路的勘察設計工作是由交通部直屬的勘察設計單位完成的。1958年4月,交通部從直屬第一設計分院抽調兩支測量隊伍進藏,編為第一、第二測量隊,從此,西藏有了正規的公路勘察設計力量。
在一篇署名為柴安生的回憶錄里,詳細地講述了當時測量隊在西藏開展工作的情況?!巴ǔ#诓氐臏y量隊員一年中野外作業的時間超過200天。我們白天在野外作業,當晚要整理數據,要繪圖總結,累得就想倒頭睡覺?!信逌y量郎,年年月月守空房,有朝一日回家轉,拎回一包臭衣裳?!@個順口溜編得很真實,只是還遠遠不止這些。在那種環境下工作,苦累冷臟都算不了什么,最讓人難受的是寂寞孤獨。通常,帳篷里最熱鬧最興奮的事情,就是有人從單位里來,因為他會捎帶書信口信,還有一大堆過期報紙。那是我們真正的精神食糧。”
“我們做著最基礎的測量工作,看起來單調枯燥,但我們很明白這一點:我們的工作將潛移默化地徹底改變西藏未來的命運。或許這就是所謂的信念吧。我們對西藏的感情沒那么浪漫詩意,我們的感情是本能的,是在睡夢里也能清晰感受但言語難以表達的感情?!?/p>
這種堅定的信念和樸素的感情,楊小波也深有體會。1983年,18歲的楊小波從拉薩經青藏公路到達格爾木,坐車坐了一周時間;從格爾木到柳園坐車坐了3天;從柳園到蘭州再到呼和浩特都是坐火車,就舒服多了。他就讀的是交通部呼和浩特交通學校路橋專業。開學第一天,老師讓大家互相介紹。楊小波介紹完自己后,談了自己從西藏到呼和浩特所經歷的曲折,也談了自己的理想:“以后一定要把西藏的路修好!”
1986年畢業后,楊小波參與了青藏公路格拉段一期、二期整治工程的測量工作。讓他印象最深的就是多年凍土。在青藏公路上,因凍土引起的路基不均勻變形、凍融開裂、翻漿、波浪、坑槽、松散及局部沉陷、縱裂和橫裂等現象時有發生。因此,對于處在多年凍土地區的路基設計,應遵循保護凍土的原則,盡量避免“零”填、淺挖,在此前提下根據多年凍土的特性,確定路基設計的高度。此外,凍土區的橋梁、涵洞都需要進行特殊設計。
在西藏交通設計院已經工作了28年的楊小波,足跡幾乎踏遍了西藏,與同事一起,測量過10多座大橋,中小型橋梁多得記不清了。當問到他“測量了多少公里路”時,楊小波搖了搖頭說,“還真沒好好統計過,太多了?!?/p>
從1963年正式成立以來,西藏交通設計院已發展成為集勘察設計、咨詢、測繪、監理、試驗檢測、科研、代建項目管理于一體的綜合型勘察隊伍,是我區唯一一家具有國家公路獨立大橋、隧道、公路工程勘察、設計、咨詢甲級資質以及公路工程測繪、監理、試驗檢測乙級資質的勘察設計企業。
從事公路勘察設計是一項很艱苦的工作,如果說參與公路建設的人員是一支戰斗部隊,那么參與公路勘察設計的人員就是這支部隊的“先遣軍”。西藏交通設計院就是西藏公路建設的“先遣部隊”,為西藏公路事業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也必將為今后西藏公路建設事業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灌云縣國稅局82人簽名,不滿“津貼規范”后收入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