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說:
專家表示,在這樣的條件下修公路,依照現有技術條件,架設高架是最好的選擇。不僅能避開山體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的侵擾,還能避免對自然環境的影響。然而,因為成本問題,二標段也就是發生路基坍塌的地方,總長12.5公里的路段,還是選擇了依山建路的方案,路基就鋪設在松軟的泥巖層上。
周建明:
我們一路下來,看到現在這個位置,我們已經發現了兩大類問題。第一個就是邊坡,防止它的崩塌和滑坡這一塊沒有跟上,可能你們下來也看到了,有些地方都出現了滑坡的跡象,已經很明顯的。
解說:
周建明還介紹說,這段公路排水系統也沒有完善,加之山體破壞,泥巖層已崩塌滑落,渣土沿路堆放,因此很容易形成山體滑坡,或者泥石流。另外,新修公路如此不堪一擊,是不是也存在設計上的關系呢?
記者:
你們的設計方案能夠過關嗎?
蔣忠良(設計單位負責人):
針對這一點,我們公司里也在自查,我們有沒有這方面的考慮,結果查下來的情況是,我們所有的理論計算,沒有問題,都能通過。
解說:
根據蔣忠良的說法,在公路的設計方案中,曾考慮借用過去舊公路完整的排水系統。
蔣忠良:
但是施工過程中,破壞之后,那個老路廢棄了,廢棄了可能就是上面的涵洞堵塞了,我們看了一下,本來按照我們設計過程中,水應該是從涵洞里邊匯集下來,接到我們現在新修的這個涵洞里面。結果現在我們看的情況,基本上水是漫山遍野地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