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9年8月,防御臺風“莫拉克”,國家放縱工作組在一線指導。

2010年7月,長江三峽水庫開啟五孔泄洪,三峽水庫經受住了自建成后最大洪水考驗。
2010年年初西南大旱,貴州省木浪河灌區充分發揮水利工程效益,大旱之年力保豐收。
5年間,全國防洪減災直接經濟效益達8438億元,共減淹耕地19051千公頃,占中國耕地總面積的近1/6。5年間,我國依靠抗旱澆地年均挽回糧食損失3900多萬噸,等于再造了一個“北大倉”。5年間,我國成功防御了41個臺風和熱帶風暴,僅2010年一年就安全轉移群眾1700多萬人次……
一串串數字,寫在水利人與洪旱災害搏擊的風口浪尖,寫就“十一五”防汛抗旱搶險救災的濃墨重彩。
波譎云詭,跌宕起伏。“十一五”注定是中國防汛抗旱史上不平凡的5年。地震、洪澇、干旱、山洪、泥石流等災害多發頻發重發,災害種類之多、影響范圍之廣、持續時間之長、災害損失之重,歷史罕見。在黨中央、國務院堅強領導下,國家防總、水利部科學應對,周密部署,戰勝歷次重大洪澇災害,最大程度減輕災害損失,有效應對臺風頻繁登陸,成功化解次生災害威脅,打贏了一場場防汛抗旱搶險救災的戰役,有力保證了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艱苦卓絕,成效斐然。2006年的川渝百年不遇大旱,無一人因旱死亡。2007年淮河發生流域性大洪水,從容應對,大水小災。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震損水庫、水電站無一垮壩,震損堤防無一決口,奏響抗震救災的水利壯歌。唐家山堰塞湖的成功除險,創造了世界上成功處理大型堰塞湖的奇跡。2009年北方八省冬麥區大旱以及長江中下游兩湖地區的供水危機,國家防總首次啟動Ⅰ級響應,為抗旱救災工作提供有力保障。2010年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災害,水利人20多個日夜鏖戰白龍江,成功清除了處置難度超過唐家山堰塞湖的白龍江堰塞體。2010年全國111條河流發生超歷史的特大洪水,由于防御工作及時得力,重要堤防無一決口,大中型水庫無一垮壩。由于三峽水庫的科學調度,長江上游干流1987年以來的最大洪峰安然下泄。
數字的背后,是防汛抗旱理念的轉變。在中央治水方略指導下,水利部門把以人為本、科學防控的指導思想貫穿于防汛抗旱減災工作全過程,從汶川、玉樹抗震救災到舟曲泥石流搶險,從西南大旱到長江大水,“人”的安全成為防汛抗旱搶險救災工作的重中之重。大力實踐可持續發展治水思路,堅持以防為主、防抗結合,由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轉變,由單一抗旱向全面抗旱轉變。
數字的背后,是防洪工程體系的完善。5年間,治淮19項骨干工程全面建成,長江下游河勢控制、黃河下游標準化堤防建設穩步推進,一批大中型水利骨干工程建成,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大力推進……目前,大江大河主要河段已基本具備了防御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大洪水的能力;重點海堤的防御標準已提高到50年一遇以上。
數字的背后,是非工程措施發揮著重要作用。5年間,一批防汛抗旱法律法規出臺。2006年10月,國務院正式批復了《全國山洪災害防治規劃》。200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抗旱條例》頒布施行,各級各類防汛抗旱預案制度逐步建立,全國抗旱規劃編制完成。2010年,覆蓋全國1836個縣級山洪災害防治區的非工程措施體系建設啟動。5年間,各大流域相繼組建了防汛抗旱總指揮部,防汛抗旱責任制進一步落實,防汛抗旱預案體系、物資儲備和應急隊伍建設進一步加強,防汛抗旱社會化保障水平有了顯著提高。
一場場暴雨洪峰侵襲,一次次自然災害突至,水利人科學應對,化險為夷,以實際行動履行了對黨和人民的承諾,踐行了“獻身、負責、求實”的水利行業精神,奮力奪取了防汛抗旱工作的全面勝利,譜寫了中國防汛抗旱史上新的壯麗篇章。
來源:中國水利報 編輯:馮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