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制度的實施推動地方政府進一步重視水污染防治工作,切實承擔起流域治污的主體責任。”環境保護部有關負責人說。截至2009年底,淮河、海河、遼河三個流域“十一五”規劃項目完成率分別為79.4%、72.7%、48.6%,提前一年超過了“十五”末的項目完成率。“十一五”水污染防治規劃完成情況將遠好于“十五”。
監測顯示,“三河三湖”、三峽庫區及其上游、松花江和黃河中上游等重點流域水環境持續好轉。將2009年數據與2005年相比較,除巢湖流域Ⅰ至Ⅲ類水質斷面比例沒有變化外,淮河、海河、太湖、滇池、松花江、三峽庫區及其上游和黃河中上游Ⅰ至Ⅲ類水質斷面比例均有所提高。
人們欣喜地看到,昔日“醬油色”的河水正慢慢變清。
鐵腕治水,讓江河湖泊休養生息
實施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規劃是黨中央、國務院適應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和環境保護形勢變化,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
讓江河湖泊休養生息,是摒棄“先污染后治理”傳統治污模式,實行最為嚴格的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用高效的辦法解決長期積累的環境問題。“十一五”以來,這一理念正逐漸扎根于生態文明建設的沃土,轉化為越來越多國民的實際行動。
舉目神州 可以看見——
在湖北宜昌,上百家企業搬遷,近80家小造紙、小水泥等“五小”企業關閉,20多億元先后投入水環境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