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鐵性貧血應該做哪些檢查
實驗室檢查
1、血象 呈現典型的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MCV<80fl,MCH<27pg,MCHC<30%),紅細胞指數改變的程度與貧血的時間和程度相關,紅細胞寬度分布(RDW)在缺鐵性貧血的診斷中意義很難定,正常為(13.4±1.2)%,缺鐵性貧血為16.3%(或>14.5%)特殊性僅為50%~70%,血片中可見紅細胞染色淺淡,中心淡染區擴大,大小不一,網織紅細胞大多正常或輕度增多,白細胞計數正常或輕度減少,分類正常,血小板計數在有出血者常偏高,在嬰兒及兒童中多偏低。
2.骨髓象 骨髓檢查不一定需要,除非是需要與其他疾患的貧血相鑒別時,骨髓涂片表現增生活躍,幼紅細胞明顯增生,早幼紅及中幼紅細胞比例增高,染色質顆粒致密,細胞質少,血紅蛋白形成差,粒系和巨核細胞系正常,鐵粒幼細胞極少或消失,細胞外鐵缺如。
生化檢查
(1)血清鐵測定:血清鐵降低<8.95μmol/L(50μg/dl),總鐵結合力增高>
64.44μmol/L(360μg/dl),故轉鐵蛋白飽和度降低,由于血清鐵的測定波動大,影響因素較多,在判斷結果時,應結合臨床考慮,在婦女月經前2~3天,妊娠的后3個月,血清鐵和總鐵結合力均會降低,但不一定表示缺鐵。
(2)血清鐵蛋白測定:血清鐵蛋白低于14μg/L,但在伴有炎癥,腫瘤及感染時可以增高,應結合臨床或骨髓鐵染色加以判斷,缺鐵性貧血患者骨髓紅系細胞內及細胞外鐵染色均減少或缺如。
(3)紅細胞游離原卟啉(FEP)測定:FEP增高表示血紅素合成有障礙,用它反映缺鐵的存在,是較為敏感的方法,但在非缺鐵的情況如鉛中毒及鐵粒幼細胞貧血時,FEP亦會增高,應結合臨床及其他生化檢查考慮。
孕婦貧血對胎兒的影響
孕婦貧血是孕婦在懷孕期發生的一種營養缺乏癥,那么此時孕婦貧血對胎兒有影響嗎?不斷發育的孕寶寶會從媽媽體內奪去大量的營養物質包括血清鐵,如果孕婦在懷孕期間因孕期反應或營養尤其二價鐵元素補充不充足,就會發生貧血的狀況。由于在胎兒與孕婦本身爭奪血清鐵的情況下,孕媽媽往往發揮偉大母愛精神把營養物質優先貢獻給胎兒利用,所以孕婦貧血早期,說明胎兒已經將孕媽媽體內的血清鐵毫不客氣的“奪走”,也就是說此時,孕婦貧血還未對胎兒造成嚴重影響。
但是孕婦貧血嚴重對胎兒有影響嗎?此時孕婦貧血對胎兒的影響為:長期下去,孕婦貧血必定會影響胎兒的發育,比如胎兒生長受限,由于貧血而造成缺氧,胎兒容易發生胎兒窘迫,早產或者死胎。
孕婦貧血不僅對胎兒的健康有影響,而且孕婦貧血若發生在懷孕期,貧血孕媽媽也比健康媽媽患妊娠中毒癥的風險高,如果孕婦貧血發生孕后期,孕婦生產過程中也容易發生子宮收縮乏力使產程延長的狀況,并且孕婦貧血也會使孕婦產后發生抵抗力下降及產后惡露的情況,使孕婦產后恢復變得緩慢。
貧血治療方法
兒童貧血的預防
第一,提倡母乳喂養
因母乳中鐵的生物利用率和吸收率均高于牛奶;4個月后應添加蛋黃、肝泥、肉末、豆粉、煮爛的菜葉等含鐵的輔食;牛奶喂養的小兒應提早于2—3個月添加。小兒時期每天鐵的需要量為10—15毫克,青春期的女孩每天為20毫克,當每天提供的食物中鐵的含量達不到這個要求時,應從補鐵的藥物中攝取。
第二,掌握科學喂養技能
供給的食物一定要結合小兒年齡、消化功能等特點。營養素要齊全,其量和比例要恰當,食物不宜過于精細、過多含糖、過于油膩、調味品過于濃烈以及帶有刺激性。其品種要多樣化,烹調時不要破壞營養素,并且做到色、香、味俱佳,以增加小兒食欲。
第三,要多吃新鮮蔬菜、水果
蔬菜、水果等富含維生素C,有助于食物中鐵的吸收。由于每一種食物都不能供給人們所必需的全部營養成份,所以膳食的調配一定要平衡。
第四,糾正一些不良的進食習慣
如強迫、引誘進食以及挑食、偏食,徹底治療各種慢性失血性疾病。
注意事項
(1)飲食營養要合理,食物必須多樣化,食譜要廣,不應偏食。
(2)忌食辛辣、生冷不易消化的食物。平時可配合滋補食療以補養身體。
(3)飲食應有規律、有節制,嚴禁暴飲暴食。
(4)勞逸結合,進行適當的體育活動
推薦幾樣家常的補血食物
黑豆:我國古時向來認為吃豆有益,多數書上會介紹黑豆可以讓人頭發變黑,其實黑豆也可以生血。黑豆的吃法隨各人喜好,如果是在產后,建議用黑豆煮烏骨雞。
胡蘿卜:胡蘿卜含有很高的維生素B、C,同時又含有一種特別的營養素-胡蘿卜素,胡蘿卜素對補血極有益,用胡蘿卜煮湯。
面筋:這是種民間食品。一般的素食館、鹵味攤都有供應,面筋的鐵質含量相當豐富。而補血必須先補鐵。
金針菜:金針菜含鐵數量最大,比大家熟悉的菠菜高了20倍,鐵質含量豐富,同時金針菜還含有豐富的維生素A、B1、C、蛋白質、脂肪及秋水仙醉堿等營養素。
龍眼肉:龍眼肉就是桂圓肉,任何一家超市都有售。龍眼肉除了含豐富的鐵質外還含有維生素A、B和葡萄糖、蔗糖等。補血的同時還能治療健忘、心悸、神經衰弱和失眠癥。龍眼湯、龍眼膠、龍眼酒之類也是很好的補血食物。
蘿卜干:蘿卜干本來就是有益的蔬菜,它所含的維生素B極為豐富,鐵質含量很高。所以它是最不起眼最便宜但卻是最好的養生食物,它的鐵質含量除了金針菜之外超過一切食物。
貧血診斷
概述
貧血不是一種獨立的疾病,而是指單位容積循環血液中的紅細胞比積、紅細胞數及/或血紅蛋白量低于正常值,以及全血容量減少,并由此而引發的綜合癥狀的總稱。各種動物均常發生。
貧血的分類方法,比較使用的是按引起貧血的原因,將貧血分為失血性貧血、溶血性貧血、營養性貧血及再生障礙性貧血四種類型。
臨床上給貧血下一個籠統的診斷并不困難,但要正確辨別貧血的性質,確定貧血的原因,則比較困難,診斷時應注意如下三個問題。
一 診斷貧血的著眼點
臨床診斷貧血,必須注意以下各點。
1 病史
除調查貧血原因外,還要著重了解貧血是急速發生還是緩慢發生?病程短急或緩長?群發、散發或個別發生?貧血癥狀是進行性加重還是治療有效?等等。為進一步診斷提供有力依據。
2 粘膜色彩
粘膜色彩對反映貧血及貧血程度敏感可靠,是認識貧血的窗口。在檢查粘膜時,著重注意有無出血點,必要時可配合血管脆性試驗加以印證。可視粘膜通常檢查眼結膜。
3 心肺機能障礙
貧血時,由于供血和血液攜氧功能障礙,必然引起心肺機能不全,伴發心肺功能障礙癥狀,如心率、呼吸增數、呼吸困難等。對于反映貧血程度也是一個佐證。
4 貧血程度
貧血的程度,主要由貧血指標減少的程度和治療效應兩個方面反映出來。而這兩個方面又都由外周血液和骨髓造血功能綜合的反映出來。在數量變化上,僅外周血液成分減少而骨髓造血效應無變化者,貧血比較輕微;反之,外周血液成分顯著減少,骨髓造血功能效應也減退者,貧血則比較重劇。治療效應也是如此,經過治療,外周血液成分尤其是網織紅細胞增多,骨髓造血出現增生效應的,貧血比較輕微;反之,雖經施治,外周血液成分有所回升,而骨髓造血仍無增生效應,則貧血程度重劇,可能屬于在生障礙性貧血。
5 貧血指標的一致性
反映血液成分的量變(數量差異)和質變(形態差異、比率變異等)的各個指標之間幾乎都有一致性,例如紅細胞數與血紅蛋白量,外周血液紅、粒細胞比率與骨髓紅、粒細胞比率,以及外周血象和骨髓象都有一致性,彼此呼應。如果相應指標之間變化不一致,則應仔細探討其原因,盡力糾正,方可獲得正確的結論。
二 指標及其臨床評價
診斷貧血的指標,臨床最常用的有紅細胞、紅細胞壓積、血紅蛋白、紅細胞象及骨髓細胞象。前三項是辨別貧血與否不 可缺少的基礎指標,任何一項或三項都低于正常值,即可認為是貧血。后兩項是用以進一步探討貧血的性質和判定貧血程度的佐證指標,視需要和條件,酌情選用。
外周血液涂片上的紅細胞形態,對診斷貧血比較有意義的有嗜堿性彩點與有核紅細胞增多,見于鉛中毒;球形紅細胞,見于免疫介導性溶血性貧血;碎裂紅細胞增多,見于彌散性血管內凝血及其他微血管性溶血性貧血;海因氏小體,見于海因氏小體性貧血;網織紅細胞與有核紅細胞增多,常是血細胞在生旺盛的反映,網織紅細胞數還可只是在生的程度;小紅細胞占多數者,多為營養性缺鐵性貧血。
鑒別貧血性質的指標,經常應用的是由紅細胞數、紅細胞壓積和血紅蛋白量計算出來的平均紅細胞容積(MCV)、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MCH)和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濃度(MCHC)三項指標。
MCV增大,見于再生障礙性貧血,減少見于缺鐵性貧血。
增高,是溶血的指征、降低而伴有小細胞增多癥,為缺鐵性貧血;降低而伴有大細胞增多癥,為再生障礙性貧血。
綜合MCV、MCH、MCHC三者的變化,可將貧血鑒別為低血素小紅細胞性貧血及高色素大細胞性貧血(MCV增大,MCHC高于正常值)三種。
三 診斷貧血的分析要領
貧血的完整診斷,應包括三方面的內容,即探討病因、確定貧血性質和治療效應驗證診斷。為此,在臨床上需從如下三方面去考慮。
1 探討病因
貧血尤其是大失血是大失血性貧血,其病勢急劇,甚至幾分鐘、幾小時即可危及動物生命,必須及時查明失血原因,采取相應措施,才能爭取時間,作進一步治療。在探討病因上,必須緊緊圍繞認識貧血的窗口——粘膜色彩變化情況加以分析。
粘膜急劇蒼白的要考慮兩種情況。一種是失血,檢查體表有無大創傷和大血管破裂,若沒有,則要懷疑有無內出血。立即作胸、腹腔穿刺,若穿刺液呈血樣,即可能是肝、脾或胸、腹腔大血管破裂。條件許可,也可用X線進行胸、腹腔透視觀察有無內出血,不可絲毫遲疑,貽誤診斷和治療。另一種是粘膜急劇蒼白伴有明顯黃染,可能是溶血,注意有無血紅蛋白血癥、血紅蛋白尿和體溫反應,如出現血紅蛋白血癥并伴高熱的,可能是感染性溶血性貧血,其提問正常或低下的,則可能是溶血毒物或抗原抗體反應引起的溶血性貧血。
若粘膜逐漸蒼白,應從三方面去分析。一是粘膜逐漸蒼白,病程緩長、可能是營養性貧血或慢性失血性貧血。二是粘膜逐漸蒼白伴黃染,可能是慢性溶血性貧血,如銅中毒、鉛中毒。三是粘膜逐漸蒼白伴出血傾向和反復感染,則可能是再生障礙性貧血。
2確定貧血性質
宜從紅細胞的大小入手,可先粗略地觀察血片上的紅細胞直徑,若多數小于5um,或紅細胞大小不均,可能是缺鐵性貧血,進一步測定血清鐵盒作骨髓鐵染色檢查。若血清鐵含量降低,骨髓細胞外鐵盒鐵粒幼細胞稀少或缺失,可確定為缺鐵性貧血,再查缺鐵的原因;若血清鐵、骨髓細胞外鐵和鐵粒幼細胞都增多,則可能是維生素B6缺乏所至。如紅細胞直徑以大于5um的居多,則可能是大細胞正色素性或大細胞高色素性貧血,進一步測定血漿維生素B12含量,取得佐證。
觀察治療效應,驗證診斷
只要對貧血的病性判斷準確,原因清除,通過除去病因,對癥施治,多能見到明顯的增生性造血效應。如營養性貧血,在應用鐵、銅、鈷或維生素B6、B12之后5-7天,外周血液顯示網織紅細胞增多,表明效應良好,診斷正確。否則,則當查明其不顯效果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