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色素結石
膽色素結石----包括黑色結石和棕色結石兩種。黑色結石主要在患有肝硬變或慢性溶血性疾病患者的膽囊內形成,而棕色結石則既可在膽囊,又可在膽道內形成。細菌感染是原發性膽管結石形成的主要原因。原發性膽管結石在亞洲十分常見,感染源可能歸咎于寄生蟲如華支睪吸蟲或其它不太清楚的病因。
膽結石患病隨年齡增加而增加,并且好發于女性。育齡婦女與同齡男性的患病比率超過3:1,而七十歲以后則下降到2:1。懷孕、肥胖、西化的飲食、全胃腸外營養等因素可增加膽結石的患病風險。另外,人種因素亦與發病相關,如美國西部印第安人患病率超過75%,是全球膽石最高發的人群。
1983~1985年對我國26個省市11342例膽石患者調查顯示,膽石的分布、類型與地域、飲食、職業、感染相關。在飲食習慣中,凡蛋白質、脂肪、或糖類其中任何一類吃得多者,其膽
肝內膽管結石囊結石或膽固醇結石發病率較高,而普通飲食或蔬菜吃的多得則膽管結石和膽色素結石增高。城市膽管結石:膽道結石約為3~5:1,農村為15:1。職業中職員膽囊結石接近70%,膽管為20%;工人中膽囊結石接近60%,膽管為30%;農民中膽囊結石僅25%,膽管占65%。膽固醇結石73%在膽囊,17%在肝內外膽管;膽色素結石62%在肝內外膽管,27%在膽囊。在美國,約有10%~20%的男子和20%~40%的女子患膽石癥,后者每年造成約10000人死亡。因與膽石有關的疾病而每年都有50多萬人的膽囊被切除,其費用超過60億美元。
造成膽結石“重女輕男”的主要原因可能有:
1、喜靜少動。
許多女性尤其是中年女性,往往呆在家里的時間多,運動和體力勞動少,天長日久其膽囊肌的收縮力必然下降,膽汁排空延遲,容易造成膽汁淤積,膽固醇結晶析出,為形成膽結石創造了條件。另外由于女性身體中雌激素水平高,會影響肝內葡萄糖醛酸膽紅素的形成,使非結合膽紅素增高,而雌激素又影響膽囊排空,引起膽汗淤滯,促發結石形成。絕經后用雌激素者,膽結石發病率明顯增多。
2、體質肥胖。
許多女性平時愛吃高脂肪、高糖類、高膽固醇的飲品或零食,這一嗜好的直接成果就是身體發福,而肥胖是患膽結石的重要基礎。研究表明,體重超過正常標準15%以上的人,膽結石發病率比正常人高5倍。40歲以上體胖女性,是膽結石最高發人群,此時,女性雌激素會使得膽固醇更多地聚集在膽汁中。
3、不吃早餐。
現代女性中不吃早餐的恐怕要比吃早餐的多,而長期不吃早餐會使膽汁濃度增加,有利于細菌繁殖,容易促進膽結石的形成。如果堅持吃早餐,可促進部分膽汁流出,降低一夜所貯存膽汁的黏稠度,降低患膽結石的危險。
4、多次妊娠。
女性在妊娠期間膽道功能容易出現紊亂,造成平滑肌收縮乏力,使膽囊內膽汁潴留,加之妊娠期血中膽固醇相對增高,容易發生沉淀,形成膽結石的機會則大大增加,而多產婦女發病率則更高。
5、餐后零食。
現在我國很多家庭可以見到這樣的情形,一家人吃完晚飯后,悠閑地坐在沙發上,邊吃零食邊聊天邊看電視。這種餐后坐著吃零食的習慣可能是我國膽結石發病率逐高的原因之一。當人呈一種蜷曲體位時,腹腔內壓增大,胃腸道蠕動受限,不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和膽汁排泄,飯后久坐妨礙膽汁酸的重吸收,致膽汁中膽固醇與膽汁酸比例失調,膽固醇易沉積下來。
6、硬化者。
這與肝硬化病人身體中對雌激素滅活功能降低有關,身體中雌激素滅活功能降低,則雌激素水平較高,加上肝硬化病膽囊收縮功能低下、膽囊排空不暢、膽道靜脈曲張、血中膽紅素升高等多種因素可造成膽結石。
7、遺傳因素。
遺傳因子在明確膽結石危險性方面顯然起著重要作用。膽結石在膽固醇膽石癥患者的近親中更經常產生。美國西南部的當地美國人患膽固醇膽石癥的危險性很大(>80%),這一點似乎包含一種遺傳因素。
中年婦女為何易得膽結石
膽石癥是各種年齡的人都可能罹患的疾病,但以女性居多,調查顯示,女性高出男性2~4倍以上,從年齡上看又中年女性居多。這是什么原因呢?
內分泌改變女性體內的雌性激素能直接影響肝臟酶的代謝,從而使肝細胞分泌膽汁的成分發生改變———膽酸含量減少,膽固醇含量增加。此外,雌性激素還能干擾膽囊收縮功能,使膽汁排出受阻,造成膽汁淤積,促使膽結石形成。
多次妊娠多胎生育的婦女發病較多。因為妊娠期間血液中膽固醇上升,膽汁中膽固醇亦隨之增多,膽固醇與膽汁、卵磷脂比例改變后,形成一種不平衡狀態,膽固醇易沉積形成結石。
缺乏鍛煉中年婦女家務纏身,又喜靜不愛運動,從而使膽囊收縮能力下降,排空延遲,導致膽汁淤積,濃縮過度,膽鹽溶解膽固醇的能力下降,膽固醇易結晶析出,并逐漸層疊為結石。
不吃早餐有部分婦女為減肥而不食早餐也易患膽結石。不吃早餐的人,膽汁長時間儲存在膽囊內,水分重吸收增加以致過度濃縮,其中膽鹽成分的化學刺激可使膽囊粘膜發炎改變其功能。且膽汁滯留時,膽汁堿度增高,膽鹽溶解膽固醇的能力降低,促使膽石形成。
愛吃甜食易患膽結石
美國科研人員研究發現,50歲左右的婦女吃甜食過多,會導致發生膽結石:過量的糖會增加胰島素的分泌,造成膽汁內膽固醇、膽汁酸和卵磷脂三者比例關系嚴重失調。過量的糖還能自行轉化為脂肪,導致人體肥胖。肥胖并不會使所有的人長結石,但對中年婦女來說,它卻是招致膽結石的溫床。長期食糖過量,還會加速細胞的老化。因為,糖屬于酸性食物,大量吃糖可使體液變成中性或弱酸性,促使細胞衰老。大量吃糖,還會過多消耗體內的鈣,造成骨骼脫鈣,導致骨質疏松和易發生骨折。
保膽取石新概念
在100年以后的今天,我們已經揭開了老式保膽取石容易復發的秘密,在治療中采取有效措施,解決了復發問題,保膽取石就成了現實可行的方法。從10年多來對近千例實施新式保膽取石病人的隨訪表明:術后5年復發率僅4%,這是在未行系統術后保健的病人進行的統計,如結合術后旋磁等保健治療,復發率還會明顯下降。同時,對保膽取石后的患者通過特制藥物針對性調節患者體質,摒棄可能誘發膽囊結石的原因,以避免復發的可能性。使保膽取石具有了非常的意義和價值。因此,復發率高這一問題已被我們圓滿攻克。
切除膽囊的弊病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發展,特別是對膽囊切除術后種種弊病的探索,提示膽囊具有極為復雜和重要的功能,是不可缺少和替代的重要消化和免疫器官。就目前所知,膽囊至少具有儲存、濃縮和收縮的功能。當然還具有復雜的化學和免疫功能。膽囊能將稀薄的肝膽汁濃縮30倍,儲存于膽囊,進食高脂飲食時,將膽汁排入腸道參加消化。若切除膽囊,患者進食高脂飲食時,已無高質足量的膽汁相助,身體只好耐受消化不良、腹脹、腹瀉之苦。但是此癥狀常被外科醫師忽略,推至消化內科就診,成為內科難治的“頑癥”。
同時,眾所周知,膽囊切除術有一定的膽管損傷率(0.18%~2.3%);且有一定的死亡率,早期為5%~8%,目前仍有0.17%。手術損傷包括:膽管損傷、肝管損傷、血管損傷、胃腸損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