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周炎是以肩關節疼痛和活動不便為主要癥狀的常見病癥。本病的好發年齡在50歲左右,女性發病率略高于男性,多見于體力勞動者。如得不到有效的治療,有可能嚴重影響肩關節的功能活動。據臨床觀察,醫院常用藥合盛堂宗予以治療,本病早期肩關節呈陣發性疼痛,常因天氣變化及勞累而誘發,以后逐漸發展為持續性疼痛,并逐漸加重,晝輕夜重,肩關節向各個方向的主動和被動活動均受限。肩部受到牽拉時,可引起劇烈疼痛。肩關節可有廣泛壓痛,并向頸部及肘部放射,還可出現不同程度的三角肌的萎縮。
基本概述
基本知識
名稱:肩周炎
部位:頸部、背部
科室:骨科、中醫科
癥狀:頸肩痛 頸椎關節的根性疼痛 肩關節活動受限 肩部運動受限
檢查:骨關節及軟組織、CT檢查
疾病簡介
肩周炎,全稱為肩關節周圍炎, 發病年齡大多40歲以上,女性發病率略高于男性,且多見于體力勞動
者。由于50歲左右的人易患此病,所以本病又稱為五十肩。肩周炎祖國醫學稱之為“漏肩風”、“凍結肩”、“五十肩”等,是以肩關節疼痛為主,先呈陣發性酸痛,繼之發生運動障礙的一種常見病、多發病。患有肩周炎的患者,自覺有冷氣進入肩部,也有患者感覺有涼氣從肩關節內部向外冒出,故又稱“漏肩風”。其病變特點是廣泛,即疼痛廣泛、功能受限廣泛、壓痛廣泛。
肩關節周圍炎(the frozen shoulder, scapulohumeral periarthritis)簡稱肩周炎,是肩關節周圍肌肉、韌帶、肌腱、滑囊、關節囊等軟組織損 傷、退變而引起的關節囊和關節周圍軟組織的一種慢性無菌性炎癥。它的臨床表現為起病緩慢,病程較長,病程一般在1年以內,較長者可達到1-2年。
肩部疼痛,可為陣發性或持續性,急性期時疼痛劇烈,夜間加重,活動與休息均可出現,嚴重者有觸痛,疼痛時汗出難耐,不得安睡,部分病人疼痛可向前臂或頸部放射。肩關節活動受限,尤以外展、外旋、后伸障礙顯著,病情嚴重者不能刷牙、洗臉、梳頭、脫衣、插衣兜等,甚至 局部肌肉萎縮等。肩周炎的發病首先發生一側肩部疼痛、酸痛或跳痛,夜間痛甚,初起因畏痛而不敢活動,久則產生粘連和攣縮,活動受限,尤以外展、上舉、背伸時明顯,甚者肩關節失去活動能力。主要癥狀是肩痛,有時放射到上臂,夜間疼痛明顯,肩關節活動受限,影響洗臉、背手、梳頭和穿衣等,給患者的日常生活帶來極大的不便。
中醫認為肩周炎的形成有內、外兩個因素。內因是年老體弱,肝腎不足,氣血虧虛。外因是風寒濕邪,外傷及慢性勞損。
另外,肩部的骨折、脫位,臂部或前臂的骨折,因固定時間太長或在固定期間不注意肩關節的功能鍛煉亦可誘發關節炎。
癥狀體征
本病女性多于男性,左側多于右側,亦可兩側先后發病。多為中、老年患病。 逐漸出現肩部某一處 痛,與動作、姿勢有明顯關系。隨病程延長,疼痛范圍擴大,并牽涉到上臂中段,同時伴肩關節活動受限。如欲增大活動范圍,則有劇烈銳痛發生。嚴重時患肢不能梳頭、洗面和扣腰帶。夜間因翻身移動肩部而痛醒。病人初期尚能指出疼痛點,后期范圍擴大,感覺疼痛來于肱骨。肩周炎的患者主要有以下的一些表現:
(1)肩部疼痛:起初時肩部呈陣發性疼痛,多數為慢性發作,以后疼痛逐漸加劇或頓痛,或刀割樣痛,且呈持續性,氣候變化或勞累后,常使疼痛加重,疼痛可向頸項及上肢(特別是肘部)擴散,當肩部偶然受到碰撞或牽拉時,常可引起撕裂樣劇痛,肩痛晝輕夜重為本病一大特點,多數患者常訴說后半夜痛醒,不能成寐,尤其不能向患側側臥,此種情況因血虛而致者更為明顯;若因受寒而致痛者,則對氣候變化特別敏感。
(2)肩關節活動受限:肩關節向各方向活動均可受限,以外展、上舉、內外旋更為明顯,隨著病情進展,由于長期廢用引起關節囊及肩周軟組織的粘連,肌力逐漸下降,加上喙肱韌帶固定于縮短的內旋位等因素,使肩關節各方向的主動和被動活動均受限,當肩關節外展時出現典型的“扛肩”現象,特別是梳頭、穿衣、洗臉、叉腰等動作均難以完成,嚴重時肘關節功能也可受影響,屈肘時手不能摸到同側肩部,尤其在手臂后伸時不能完成屈肘動作。
(3)怕冷:患肩怕冷,不少患者終年用棉墊包肩,即使在暑天,肩部也不敢吹風。
(4)壓痛:多數患者在肩關節周圍可觸到明顯的壓痛點,壓痛點多在肱二頭肌長頭腱溝。肩峰下滑囊、喙突、岡上肌附著點等處。
(5)肌肉痙攣與萎縮:三角肌、岡上肌等肩周圍肌肉早期可出現痙攣,晚期可發生廢用性肌萎縮,出現肩峰突起,上舉不便,后彎不利等典型癥狀,此時疼痛癥狀反而減輕。三角肌有輕度萎縮,斜方肌痙攣。崗上肌腱、肱二頭肌長、短頭肌腱及三角肌前、后緣均可有明顯壓痛。肩關節以外展、外旋、后伸受限最明顯,少數人內收、內旋亦受限,但前屈受限較少。
(6)X線及化驗室檢查:常規攝片,大多正常,后期部分患者可見骨質疏松,但無骨質破壞,可在肩峰下見到鈣化陰影。實驗室檢查多正常。年齡較大或病程較長者,X線平片可見到肩部骨質疏松,或崗上肌腱、肩峰下滑囊鈣化征。
病因病理
病因
肩部原因
①本病大多發生在40歲以上中老年人,軟組織退行病變,對各種外力的承受能力減弱是基本因素;
②長期過度活動,姿勢不良等所產生的慢性致傷力是主要的激發因
③上肢外傷后肩部固定過久,肩周組織繼發萎縮、粘連。
④肩部急性挫傷、牽拉傷后因治療不當等。
肩外因素
頸椎病,心、肺、膽道疾病發生的肩部牽涉痛,因原發病長期不愈使肩部肌持續性痙攣、缺血而形成炎性病灶,轉變為真正的肩周炎。
肩周炎按形成原因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種。肩關節是人體全身各關節中活動范圍最大的關節。其關節囊較松弛,關節的穩定性大部分靠關節周圍的肌肉、肌健和韌帶的力量來維持。由于肌腱本身的血液供應較差,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而發生退行性改變,加之肩關節在生活中活動比較頻繁,周圍軟組織經常受到來自各方面的磨擦擠壓,故而易發生慢性勞損并逐漸形成原發性肩周炎。
病理
盂肱關節
肩關節周圍的病變主要發生在盂肱關節周圍,其中包括:
①肌和肌腱。可分兩層。外層為三角肌,內層為崗上肌、崗下肌、肩胛下肌和小圓肌四個短肌及其聯
合肌腱。聯合肌腱與關節囊緊密相連,附著于肱骨上端如袖套狀,稱為旋轉肩袖或肩袖。肩袖是肩關節活動時受力最大結構之一,易于損傷。肱二頭肌長腱起于關節盂上方,經肱骨結節間溝的骨纖維隧,此段是炎癥好發之處。肱二頭肌短頭起于喙突,經盂肱關節內前方到上臂,受炎癥影響后肌肉痙攣,影響肩外展、后伸。
②滑囊。有三角肌下滑囊、肩峰下滑囊及喙突下滑囊。其炎癥可與相鄰的三角肌、崗上肌腱、肱二頭肌短腱相互影響。
③關節囊。盂肱關節囊大而松弛,肩活動范圍很大故易受損傷。 上述結構的慢性損傷主要表現為增生、粗糙及關節內、外粘連,從而產生疼痛和功能受限。后期粘連變得非常緊密,甚至與骨膜粘連,此時疼痛消失,但功能障礙卻難以恢復。
肩關節是人體全身各關節中活動范圍最大的關節。其關節囊較松弛,關節的穩定性大部分靠關節周圍的肌肉、肌健和韌帶的力量來維持。由于肌腱本身的血液供應較差,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而發生退行性改變,加之肩關節在生活中活動比較頻繁,周圍軟組織經常受到來自各方面的磨擦擠壓,因而容易發生慢性勞損。
病理生理
肩關節周圍的病變主要發生在盂肱關節周圍,其中包括:
1.肌和肌腱。可分兩層。外層為三角肌,內層為崗上肌、崗下肌、肩胛下肌和小圓肌四個短肌及其聯合肌腱。聯合肌腱與關節囊緊密相連,附著于肱骨上端如袖套狀,稱為旋轉肩袖或肩袖。肩袖是肩關節活動時受力最大結構之一,易于損傷。肱二頭肌長腱起于關節盂上方,經肱骨結節間溝的骨纖維隧,此段是炎癥好發之處。肱二頭肌短頭起于喙突,經盂肱關節內前方到上臂,受炎癥影響后肌肉痙攣,影響肩外展、后伸。 2.滑囊。有三角肌下滑囊、肩峰下滑囊及喙突下滑囊。其炎癥可與相鄰的三角肌、崗上肌腱、肱二頭肌短腱相互影響。
3.關節囊。盂肱關節囊大而松弛,肩活動范圍很大故易受損傷。 上述結構的慢性損傷主要表現為增生、粗糙及關節內、外粘連,從而產生疼痛和功能受限。后期粘連變得非常緊密,甚至與骨膜粘連,此時疼痛消失,但功能障礙卻難以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