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經是指婦女在經期及其前后,出現小腹或腰部疼痛,甚至痛及腰骶。每隨月經周期而發,嚴重者可伴惡心嘔吐、冷汗淋漓、手足厥冷,甚至昏厥,給工作及生活帶來影響。目前臨床常將其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種,原發性痛經多指生殖器官無明顯病變者,故又稱功能性痛經,多見于青春期、未婚及已婚未育者。此種痛經在正常分娩后疼痛多可緩解或消失。繼發性痛經多因生殖器官有器質性病變所致。常用藥用玫瑰泡茶喝可調經止痛,效果最明顯。
簡介
痛經(dysmenorrhea):經過詳細婦科臨床檢查未能發現盆腔器官有明顯異常者,稱原發性痛經,也稱功能性痛經。
繼發性痛經則指生殖器官有明顯病變者,如子宮內膜異位癥、盆腔炎、腫瘤等 癥狀。
痛經是婦科常見病和多發病,病因多,病機復雜,反復性大,治療棘手,尤其是未婚女青年及月經初期少女更為普遍,表現為女性經期或行經前后,周期性發生下腹部脹痛、冷痛、灼痛、刺痛、隱痛、墜痛、絞痛、痙攣性疼痛、撕裂性疼痛,疼痛蔓延至骶腰背部,甚至涉及大腿及足部,常伴有全身癥狀:乳房脹痛、肛門墜脹、胸悶煩躁、悲傷易怒、心驚失眠、頭痛頭暈、惡心嘔 吐、胃痛腹瀉、倦怠乏力、面色蒼白、四肢冰涼、冷汗淋漓、虛脫昏厥等癥狀。其發病之高、范圍之廣、周期之近、痛苦之大,嚴重影響了廣大女性的工作和學習,降低了生活的質量。
病理
原發性痛經
病因目前尚未完全明了。是指初潮不久后即出現痛經,有時與精神因素密切相關。也可能由于子宮肌肉痙攣性收縮,導致子宮缺血而引起痛經。多見于子宮發育不良、宮頸口或子宮頸管狹窄、子宮過度屈曲,使經血流出不暢,造成經血滯留,從而刺激子宮收縮引起痛經。有的在月經期,內膜呈片狀脫落,排出前子宮強烈收縮引起疼痛,排出后癥狀減輕,稱膜性痛經。原發性痛經多能在生育后緩解。
繼發性痛經
多見于生育后及中年婦女,因盆腔炎癥、腫瘤或子宮內膜異位癥引起。內膜異位癥系子宮內膜組織生長于子宮腔以外,如子宮肌層、卵巢或盆腔內其它部位,同樣有周期性改變及出血,月經期間因血不能外流而引起疼痛,并因與周圍鄰近組織器官粘連,而使痛經逐漸加重,內診可發現子宮增大較硬,活動較差,或在子宮直腸陷窩內發現硬的不規則結節或包塊,觸痛明顯。
發病機理
原發性病經的發生除體質、精神因素外,主要與病人分泌期子宮內膜內前列腺素(PG)F2α含量過高有關。故痛經經常發生在有排卵的月經周期。PGF2α是在孕激素作用下的分泌期子宮內膜內合成,其受體在子宮肌壁,月經期子宮內膜破碎,PGF2α即被釋放出來,刺激子宮肌肉強烈收縮,使子宮內壓力增高,局部血流量減少,缺血、缺氧,從而引起疼痛。另外,子宮頸管狹窄,子宮過度傾屈,導致經血外流不暢,亦可引起痛經。
痛經診斷標準:
1.經期或其前后有嚴重下腹痛、腰酸等,影響工作及生活。
2.原發性:自初潮即有痛經,疼痛劇烈者臥床不起,不能工作。婦科檢查無明顯異常,子宮發育稍差,較小。多見于未婚未育者。
3.繼發性:由生殖器官器質性病變引起,常見于盆腔炎、子宮內膜異位癥等。
中醫分析
1.氣滯血瘀
主證:每于經前一、二日或經期小腹脹痛、拒按,經血量少,或排出不暢,經色紫暗有塊,血塊排出則疼痛減輕,胸脅乳房作脹,舌質紫暗,舌邊或有瘀點,脈沉弦。
分析:沖住氣血郁滯,氣血運行欠暢通,故經前或經期少腹脹痛、拒按,經量少或排出不暢;經血瘀滯,故色暗有塊;塊下瘀滯稍通,故疼痛暫減;瘀滯隨經血而外泄,故經后疼痛自消。但若郁滯之因未除,則下次經期腹痛復發。舌質紫暗,脈沉弦,均為氣滯血瘀之象。
2.寒凝胞中
(l)陽虛內寒
主證:經期或經后小腹冷痛、喜按,得熱痛減,經量少,色暗淡,腰腿酸軟,小便清長,苔白潤,脈沉。
分析:腎陽虛弱,沖任、胞宮先煦,虛寒滯血,故經期或經后小腹冷痛,經少色暗淡;寒得熱化,故得熱痛減;非實寒凝血,故喜按。余癥均為腎陽不足之象。
(2)寒濕凝滯
主證:經前或經期小腹冷痛,得熱痛減,按之痛甚,經量少,色暗黑有塊,惡心嘔吐,畏寒,便溏,苔白膩,脈沉緊。
分析:寒濕之邪傷及下焦,客于胞中,血被寒凝,行而不暢,因而作痛,經血色暗黑而有塊;寒濕中阻,陽氣被遏,水濕不運,則畏寒便溏,惡心嘔吐。余癥均為寒濕阻滯所致。
3.濕熱下注
主證:經前、經期少腹脹痛,經量多,色紅,質稠或有塊,平日帶下色黃或有穢臭,舌紅苔黃膩,脈弦數。
分析:外感或內蘊濕熱,流注沖任,阻滯氣血,經行不暢,故經來腹痛;熱擾沖任,則量多色紅有塊;熱灼津液,則經水質稠;濕熱下注,傷及任帶,則平日帶下色黃或有穢臭。舌脈均為濕熱內盛之象。
4.氣血虛弱
主證:經期或經凈后,小腹隱痛、喜揉按,月經色淡量少,質稀,伴神疲乏力,面色蒼白,舌淡苔薄,脈虛細。
分析:體虛氣血不足,經行后血海空虛,胞脈失養,或體虛陽氣不振,運血無力,故見經期或經凈后小腹隱痛,喜揉按;氣虛陽氣不充,血虛精血不榮,故經血色淡量少,質稀。余癥亦為血虛氣弱之象。
5.肝腎虧虛
主證,經凈后小腹隱痛、腰酸,經血量少而質薄,經色暗淡,或有頭暈耳鳴,小腹空墜不溫,舌質淡,苔薄白,脈沉細。
分析:肝腎虧虛,沖任俱虛,精血不足,行經之后,血海更虛,胞脈失養,故經凈后小腹隱痛;精虧血少,陰損及陽,經量少而色淡質薄,小腹空墜不溫;腎虛精虧,清竅失養,故頭暈耳鳴;腰為腎之府,腎虛則腰酸。
危害
痛經患者應注意
在經期的時候多喝紅糖水、注意保暖, 痛經可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痛經兩種。原發性痛經是指生殖器官沒有器質性病變的痛經,常見于初潮后6~12個月內或排卵周期初建立時;繼發性痛經是指盆腔器官有器質性病變,如子宮內膜異位癥、盆腔炎或子宮頸管狹窄等引起的痛經。
痛經是指經期前后或行經期間出現下腹劇烈疼痛。腰酸。甚至惡心、嘔吐的現象,是婦女的常見病。其實該病只是子宮異常最明顯的外在表現。子宮異常還會使陰道內表層細胞數和分泌液逐漸減少,引起陰道萎縮、干燥不適,產生痛苦的性生活不悅感。據臨床統計,60%的痛經女性,婚后易出現性欲底下、性能力差、性生活后盆腔酸漲感、子宮炎等癥狀,這直接導致夫妻性生活不和諧。
痛經總會給女性帶來許多煩惱,嚴重的會直接影響正常工作和生活。而且與不孕的確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臨床觀察,不孕患者中約有半數以上伴有輕重程度不同的痛經,因此積極的治療具有很得要的現實意義。
導致不孕
很多女性都受著痛經的困擾,她們常常會有疑問:痛經會導致不孕嗎?痛經與不孕的關系十分密切,據臨床觀察,不孕患者中約有半數以上伴有輕重程度不同的痛經。大量臨床資料表明,不孕癥中伴有痛經者占56%,并且發現痛經一旦消除,患者也隨即受孕。由此可見痛經與不孕的關系確實是非常密切的,同時也表明古人所謂“種子先調經,經調孕自成”的觀點正確。乳腺增生中醫稱之為“乳癖”。其臨床特點是單側或雙側乳房內生有腫塊,平時輕微作痛或不痛,一般在月經將來潮時有腫塊增大并作痛或加重,多發生在20~40歲之間的婦女。從臨床觀察來看,約有1/3以上的痛經病人伴有乳腺增生病,和痛經的關系較為密切。
婚后痛經
一般的痛經確實在婚后或生育后大多會自愈。因為經血與剝脫的子宮內膜,不能順利地經子宮頸口流出,是引起痛經的主要原因之一。婦女分娩后,子宮口會變得松弛,經血和剝脫的子宮內膜容易排出,所以痛經會消失。但是,引起痛經的原因較多,如子宮過度后傾后屈、子宮發育不良或畸形(如雙角子宮、子宮縱隔等)、陰道畸形、處女膜狹小、骨盆腫塊、附件炎及子宮內膜異位癥等。因此,不能只是等待結婚和生育,而應該去醫院婦產科,請醫生全面地檢查,對因施治。這不僅是治療痛經,同時也是為了早期發現和治療能引起痛經的疾病,也是結婚和生育的需要。為了防止痛經的發生,應該特別注意:經期要講究心理衛生,保持穩定和良好的情緒,避免劇烈運動和過度勞累,避免盆浴和游泳,忌生冷食物等。
冬季痛經
天氣變冷后,不少女性就會出現痛經,或原有痛經更嚴重的情況。專家指出:冬季痛經多是女性個人體質虛寒,或不良生活習慣使喜溫的子宮受涼所致。
寒冷的冬季,女性月經延后、痛經的情況比其他季節多發,且多為二三十歲女性,主要癥狀為痛經和月經量減少。一些女性天冷還穿短裙受寒著涼,導致子宮、下腹部血液循環不暢、子宮肌痙攣是痛經的主要原因。而此病與腎陽虛相關,腎陽虛引起宮寒,進一步引起月經后期、血滯、沖盈失調,血塊不能按時排出子宮。下半身著涼會直接導致女性宮寒,而宮寒造成的淤血,會使白帶增多,陰道內衛生環境下降,從而引發盆腔炎等疾病。
冬季多見于寒濕凝滯型痛經,因此在冬季寒冷的天氣里,一定要注意經期保暖,保持身體暖和將加速血液循環,并松弛肌肉,尤其是痙攣及充血的盆腔部位。而只要做好下半身的保暖工作,女性就可以避免許多婦科疾病。
冬季如何預防痛經?
冬季天氣較冷,痛經患者也會增多,其中以未婚姑娘最為多見。寒冷是痛經的“催化劑”,所以做好冬季經期保健非常重要。尤其是經常痛經的女性,更應該注意冬季經期保健。
1. 首先,衣著不能太單薄,尤其在月經期,更要注意保暖,以利改善全身及子宮的血液循環。
2. 其次,要加強體格鍛煉,增強體質,增強人體對寒冷的適應能力。所謂“動則生陽”,即使平日多走動,經常快步走都能調暢氣血、改善血液循環,使全身溫暖。
3. 在飲食上適當多食一些溫熱食物,少食寒性食物,忌食冷飲。
4. 平時生活中要保持愉快的心情與積極的生活態度,這對女性的“氣色”好壞至關重要。
5. 每天堅持用熱水洗腳,防止“寒從腳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