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途徑
艾滋病傳染主要是通過性行為,體液的交流而傳播。體液主要有:精液,血液,陰道分泌物,乳汁、腦脊液和有神經癥狀者的腦組織中。其他體液中,如眼淚、唾液和汗液,存在的數量很少,一般不會導致艾滋病的傳播。唾液傳播艾滋病病毒的可能性非常小。
(1)性交傳播
(2)血液傳播
(3)共用針具的傳播
(4)母嬰傳播
危害
對個人的危害
生理上講,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一旦發展成艾滋病人,健康狀況就會迅速惡化,患者身體上要承受巨大的痛苦,最后被奪去生命。
心理、社會上講,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一旦知道自己感染了艾滋病病毒,心理上會產生巨大的壓力。另外,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容易受到社會的歧視,很難得到親友的關心和照顧。
對家庭的危害
社會上對艾滋病人及感染者的種種歧視態度會殃及其家庭,他們的家庭成員和他們一樣,也要背負其沉重的心理負擔。由此容易產生家庭不和,甚至導致家庭破裂。
因為多數艾滋病病人及感染者處于養家糊口的年齡,往往是家庭經濟的主要來源。當他們本身不能再工作,又需要支付高額的醫藥費時,其家庭經濟狀況就會很快惡化。有艾滋病病人的家庭,其結局一般都是留下孤兒無人撫養,或留下父母無人養老送終。(QIA千萬不要嫖妓)
對社會的危害
艾滋病主要侵害那些年富力強的20-45歲的成年人,而這些成年人是社會的生產者、家庭的撫養者、國家的保衛者。艾滋病削弱了社會生產力,減緩了經濟增長,人均出生期望壽命降低,民族素質下降,國力減弱。社會的歧視和不公正待遇將許多艾滋病人及感染者推向社會,造成社會的不安定因素,使犯罪率升高,社會秩序和社會穩定遭到破壞。
對兒童的影響
艾滋病使千千萬萬的兒童淪為孤兒,使千萬無辜兒童被迫承受失去親人的痛苦,還要經常忍受人們的歧視、失學、營養不良以及過重的勞動負擔。
治療
營養治療
據《正分子醫學》(Orthomolecular Medicine)報告,一項由烏干達坎帕拉的門戈醫院所進行的臨床試驗顯示,營養干預可以改善感染了人類免疫缺陷病毒者的生活質量和明顯延緩其艾滋病的發病。
Foster 博士認為,這些營養素的不足在很大程度上令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出現各種臨床癥狀,如硒和谷氨酸的嚴重匱乏可令免疫系統迅速崩潰,而色氨酸不足可在疾病后期表現為心理障礙。在非洲大部分艾滋病流行地區,土壤中的硒均含量很低。該被稱為“硒CD4 T 細胞失控”(selenium CD4 T cell tailspin)的艾滋病發病理論是佐治亞大學的E. W. Taylor 醫學博士提出的。在非洲進行的另外二個小規模的臨床試驗也佐證了該理論。在這些試驗中,艾滋病病毒感染者通過攝取Foster 博士的假設理論中的四種主要的營養素而令身體狀況獲得了改善。
干細胞骨髓移植
據美國媒體2008年11月12日報道,一名同時患有白血病和艾滋病的患者在接受干細胞骨髓移植手術后,體內的HIV病毒居然也全部消失了。治愈這名美國男子的許特曼博士是血液學專家,而非艾滋病專家。他在準備骨髓移植手術的過程中想起一篇論文,文中稱一些人攜帶的一種突變基因似乎能讓他們先天具有抵御艾滋病病毒的能力,這種自雙親遺傳的基因稱為“CCR5-Δ32(德爾塔32)”,能夠阻礙艾滋病病毒對人體健康細胞的侵襲。許特曼博士便開始尋找攜帶這種基因、且能與患者骨髓相配型的捐獻者。結果在80名骨髓配型成功的捐獻者中,第61人被檢測出帶有“德爾塔32”突變基因。找到合適的配型者后,患者還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了一系列準備事宜。他服用了一些效力強勁的藥物,接受了放射性治療,目的在于消滅其自身受到感染的骨髓細胞,使其免疫系統喪失功能。此外手術結束后,許特曼博士還停止給患者服用抗艾滋病的藥物,因為研究小組擔心,這些藥物會干擾新骨髓細胞的生長。
美國全國免疫疾病和傳染病研究所主任安東尼.福奇博士表示,這種手術如果用作臨床治療的話費用太高,而且風險過大,但還是值得鼓勵。
水果治療
最近國外又傳來消息說,美國研究人員在歷經3年多時間的深入研究后發現,石榴汁還有出色的抗HIV(艾滋病毒)作用。美國學者曾對十幾種常見水果果汁的抗HIV作用進行了對比試驗。這些水果包括蘋果、黑莓、藍莓、椰子、越橘、接骨木果、葡萄、葡萄柚、檸檬、酸橙、波蘿、石榴等市場常見果品。美國研究人員將這些果汁一律稀釋2~4倍,然后研究它們對于某種HIV-1 和CXCR4受體相結合的抑制作用(因為HIV病毒主要通過上述受體侵害人體免疫細胞)。除藍莓、越橘、葡萄和酸橙的稀釋果汁對HIV-1略有抑制作用外,石榴汁(無論它產于何地)卻顯示出強大抑制HIV-1與人體CD-4受體結合的作用。
為何石榴具有與眾不同的抗HIV作用?美國科學家推測,這很可能與石榴汁含豐富的黃酮類物質有關。因為植物黃酮是一種多效生理活性物質,它有抗氧化、抗癌、抗菌、抗病毒等多種作用。石榴汁防止HIV與人體CD-4受體結合與其所含的黃酮成分不無關系(當然也可能與石榴汁中的未知活性成分有關)。
這一實驗結果使美國醫學界感到振奮。因為石榴在美國是一種產量極大、且價廉物美的水果。不少美國人都有喝石榴汁的習慣(注:石榴鮮果含水量高達78%,故榨汁量較多)。美國學者建議,今后可將新鮮采收的石榴加工成稀釋2~3倍的果汁,作為天然艾滋病預防藥在高危人群中加以推廣,以防止艾滋病在窮人和青少年中的蔓延,降低艾滋病在第三世界國家的發病率。
其他方法
(一)抗HIV病毒藥物:疊氮胸苷,雙脫氧胞苷,雙脫氧肌苷,雙脫氧胸苷,蘇拉明,三氮唑核苷,磷甲酸鹽
(二)免疫調節藥物:a一干擾素,白細胞介素一2,粒細胞巨噬細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和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 ,自體和異體的骨髓移植、胸腺移植、輸注淋巴細胞、胸腺素、轉移因子、丙種球蛋白等,借用替代療法改善機體的免疫功能,但往往由于排斥反應、過敏反應導致其效果短暫或難以肯定。
(三)機會性感染疾病的治療
1.抗原蟲感染的治療:卡氏肺囊蟲肺炎,復方新諾明,戊烷脒,弓形體病,乙胺嘧啶,磺胺嘧啶,乙胺嘧啶加復方新諾明或加氯林可霉素。
2.抗病毒感染的治療:無環鳥苷,丙氧鳥苷,磷甲酸鹽,干擾素。
3.抗真菌感染的治療:二性霉素B,5一氟胞嘧啶,脒康唑,氟康唑。
4.抗細菌感染的治療:氧哌嗪青霉素,頭孢唑啉,頭孢氨噻污;綠膿桿菌感染,復達酸,環丙氟哌酸,頭孢第二代,先鋒美他醇,萬古霉素,環丙氟哌酸,利福平,乙胺丁醇,異煙肼,吡嗪酰胺,多粘菌素B,慶大霉素。
(四)抗腫瘤治療:鬼臼毒素,長春花堿,長春新堿,博萊霉素,a一干擾素,環磷酰胺。
(五)中醫藥治療:中成藥唐草片【成份】老鸛草、金銀花、瓜蔞皮、柴胡、香薷、石榴皮、黃芪、甘草、木棉花、雞血藤、紅花、糯稻根、訶子、白花蛇舌草、菱角、銀杏葉、馬齒莧、胡黃連、龍葵、全蝎。有抑制病毒HIV-1復制作用。
(六)手術治療
(七)對癥治療:進食困難者可用鼻胃管或靜脈注入高營養,貧血或白細胞、血小板減少者可輸血,血漿蛋白較低者可輸入白蛋白或血漿。還應注意給氧、補液和糾正電解質平衡。有絕望情緒和精神癥狀者,應進行心理和精神方面的安撫治療。有口腔潰瘍或皮膚損害者需加強洗潔等護理工作。
(八)疫苗療法
(九)艾滋病病毒感染致免疫系統異常可被有針對性的營養干預逆轉,沒有接受抗逆轉錄酶病毒藥物治療的患者可進行營養干預以延緩艾滋病的發病
(十)艾滋病預防:最新市場上有芳心康樂寶殺菌膏的微生物殺滅劑。含有辛苯聚醇(O一9)、苯扎氯銨(BZK)、蘆薈膠等成分,多次經國家人口計生委科研所、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性病控制中心檢驗、中國預防醫學科學院病毒學研究所實驗:在1:2稀釋度下作用十分鐘均能達到100%滅活艾滋病病毒(HIV-1)。
近況
法國里昂,2009年9月24日——賽諾菲-安萬特集團旗下疫苗事業部賽諾菲巴斯德宣布了HIV試驗疫苗使用安全,在預防HIV感染上具有一定療效。
根據試驗申辦方美國陸軍軍醫局今天發布的試驗最終結果,ALVAC? HIV和AIDSVAX? B/E初免-加強聯合疫苗與安慰劑相比使HIV感染率降低了31.2%。
窗口期
從受到艾滋病病毒感染,到體內產生出艾滋病病毒抗體,這一段時間稱為窗口期。在窗口期,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血液檢測查不到艾滋病病毒抗體,結果呈陰性。窗口期的長短個體有差異, 一般6周到三個月。[3]
預防
目前尚無預防艾滋病的有效疫苗,因此最重要的是采取預防措施。其方法是:
①堅持潔身自愛,不賣淫、嫖娼,避免婚前、婚外性行為。
②嚴禁吸毒,不與他人共用注射器。
③不要擅自輸血和使用血制品,要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
④不要借用或共用牙刷、剃須刀、刮臉刀等個人用品。
⑤受艾滋病感染的婦女避免懷孕、哺乳。
⑥使用避孕套是性生活中最有效的預防性病和艾滋病的措施之一。
⑦要避免直接與艾滋病患者的血液、精液、乳汁和尿液接觸,切斷其傳播途徑。
預防艾滋病的最簡單的辦法就是每次性交的時候,為了避免有體液的交流,一定用避孕套。所以在西方一些國家,有些學校和組織都發放免費的避孕套。但是沒有必要同時使用二個避孕套,反而容易造成破裂。吸毒者,絕對不可以和別人共用針具。艾滋病病毒不會通過空氣、食物、水等一般日常生活接觸傳播。艾滋病的傳播主要與人類的社會行為有關,完全可以通過規范人們的社會行為而被阻斷,是能夠預防的。
身邊的人感染了艾滋病
首先,你不應該歧視他,應在精神上給予鼓勵,讓他積極配合醫生治療,戰勝病魔,同時讓他注意自己的行為,避免將病毒傳染給他人。其次,不必視病人為洪水猛獸而退避三舍,因為HIV不能通過空氣、一般的社交接觸或公共設施傳播,與艾滋病患者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接觸不會感染HIV。一般接觸如握手、擁抱、共同進餐、共用工具和辦公用具等不會感染艾滋病;HIV不會經馬桶圈、電話機、餐炊具、臥具、游泳池或公共浴池等傳播;蚊蟲叮咬不傳播艾滋病。但是要避免共用牙刷和剃須刀。
易感人群
1.男性同性戀者包括雙性戀者,由于肛交,所以是艾滋病的高危人群。但同性戀不等于艾滋病。
2.吸毒者 經靜脈注射毒品成癮者約占全部艾滋病病例的15%~17%,主要是因為吸毒過程中反復使用了未經消毒或消毒不徹底的注射器、針頭,其中被艾滋病毒污染的注射器具造成了艾滋病在吸毒者中的流行和傳播,使吸毒者成為第二個最大的艾滋病危險人群。濫用成癮性藥物和毒品是艾滋病多發和流行的一個重要原因。在歐美使用毒品的風氣盛行并逐漸蔓延到亞洲(特別是泰國),據美國國家毒品濫用問題研究所最近作出的調查報告指出,在全美國2.4億人口中,約有1億人非法使用過毒品,有3000萬到4000萬人經常使用一種或多種毒品,另有200萬人經常使用迷幻藥,而迷幻藥可直接抑制免疫系統的功能。在亞洲的泰國,估計有10萬靜脈吸毒者,其中75%在曼谷。有不少吸毒者同時又是同性戀者或其他性淫亂者,艾滋病在這些危險因素重疊者中發病更多。美國吸毒人群中艾滋病抗體陽性者約40萬人之多,男性為女性的兩倍,另外據報導,與男性吸毒者有性接觸史的婦女,艾滋病發病率比一般人群高30多倍,表明因吸毒而引起的艾滋病發病率之高。但在不同地區,因社會文化、風俗和生活方式的不同,因吸毒而染上艾滋病毒的比例也大不一樣。美國大部分艾滋病人來自男性同性戀者和雙性戀人,而在歐洲來自吸毒的艾滋病患者較多,比如因注射吸毒成癮者而受感染的在意大利特別高,在羅馬、米蘭等大城市中,估計約為20%~70%。據1986年的資料,在意大利有51%的艾滋病是來自注射吸毒者;在西班牙48%的艾滋病患者來自吸毒者,瑞典為32%~42%,而在美國則為17%。由于吸毒者使用未消毒的針頭,還可染上其他傳染病如乙型肝炎等,并對免疫功能造成直接損害作用,從而使吸毒者更易成為艾滋病的攻擊者。
3.血友病患者 第三大易感人群為血友病患者,在所有艾滋病患者中,因血友病而感染病毒的占1%左右。因為血友病是一種因體內缺乏凝血因子Ⅷ(Ⅸ)(還有其它因子缺乏者,主要且最多的發病者是因子凝血因子Ⅷ或Ⅸ)而得的疾病,如果不輸入外源性凝血因子Ⅷ(Ⅸ),則病人可以在受輕微外傷后就流血不止。據報導,凝血因子Ⅷ(Ⅸ)主要存在于治療血友病的血液制品凍干濃縮制劑中。而這種凍干濃縮制劑是近年的產品,暴露于傳染性病原體的危險性較大,每一批號濃縮劑來自2000 至5000個不同供血者的血漿,目前在美國約有6%~8%的供血者帶有艾滋病毒,故有許多例子證明用美國生產的凝血因子Ⅷ或者和Ⅸ引起血友病病人感染艾滋病。據統計,接受這種因子Ⅷ(Ⅸ) 治療的A型血的血友病人,血清艾滋病抗體陽性率高達60% ~90%。在我國大陸曾有數例因使用因子Ⅷ(Ⅸ)而染上艾滋病的報導;在香港的一次調查中,有71.2%的感染者為血友病患者。另外,根據對血友病的檢測分析,普通血友病患者本身機體中淋巴細胞成份已有輕度失調,這種免疫功能本身就有輕度異常的患者,就更易感染上艾滋病病毒。
4.接受輸血或血液制品者 除了抗血友病制劑外,其他血液與血液制品(濃縮血細胞、血小板、冷凍新鮮血漿)的輸注也與艾滋病的傳播有關。首 次報告的與輸血相關的艾滋病患者是一名嬰兒,該嬰兒接受了1名艾滋病病人提供的血液后發病。最近,有人總結了美國 18例與輸血有關的艾滋病病例的資料,這18例患者從接受輸血到臨床癥狀出現的時間為10~43個月(平均24.5個月) 出現卡波濟氏肉瘤的時間是在受血后16個月。這18例艾滋病病例分別接受了濃縮血細胞(16例)、冷凍血漿(12例)、全 血(9例)和血小板(8例)。在調查中至少發現8名供血者屬于艾滋病危險人群。所以受血者受染與否與供血者是否艾滋病 人或是否屬艾滋病危險人群有關。另據廣州衛生檢所在1986年9月至1989年期間對我國進口的10批丙種球蛋白進行艾滋病毒檢測,其中有8份(80%)艾滋病抗體陽性,這表明使用進口丙種球蛋白者也可成為艾滋病毒感染對象。 因為現在全世界已經認識到這個問題,所以因為輸血而得艾滋病病毒的機率是越來越小了。
5.與高危人群有性關系者與上述高危人群有性關系者是艾滋病的又一易感人群。 同性戀的易感性在前面已提過,這里主要講一下與高危人群有異性關系者對艾滋病的易感性。有許多例子可以證明艾 滋病可以在異性性生活中相互傳播。有人報告過兩例非靜脈 吸毒成癮者的女性艾滋病患者,她們也沒有輸血史,但是她們都有固定的男性艾滋病患者的性伙伴,盡管這種性關系是在 男患者診斷之前就已存在,但是輕癥或無癥狀的艾滋病同樣有傳染性。與同性戀者、血友病患者、受血者、靜脈吸毒者等高危人群發生性關系都可能染上艾滋病,因而成為艾滋病傳播 的易感人群。
6.艾滋病的其他高發人群 艾滋病從理論上說任何人群都可易感,但真正的艾滋病易感人群主要為上面所提的五類人群。從年齡上,艾滋病雖可 發生于任何年齡階段,但事實說明90%以上發生于50歲以下的人群,而其中又主要發生在兩個年齡組,即20~40歲的成人組和嬰幼兒組。據從美國對21726例艾滋病的分析中可 看出,發病率以中青年為主,20~49歲占89%,其中30~39 歲占47%。在扎伊爾病人中,平均患病年齡為33.6歲,其中3/4的病人在20~39歲之間。這說明青少年在艾滋病發病者 中居于重要位置。而且青少年艾滋病患者在以前大多為男性,但是統計數字表明女性患者正在增加,男女性別比例已由 1985年的4:1下降到1988年的3:1,在1987年~1988年間女性患者增加了80%,那么,青少年患艾滋病的危險因素 有哪些呢?低年齡組(20歲以下)主要因使用血制品和接受輸血而感染。據報導在15~16歲因接受輸血或血制品患者的比 例為72%,但隨著年齡增長,這個比例則下降,到17~19歲降為20%;但是因性行為而染上艾滋病的則隨年齡的增加而 增加,從13~14歲的9%上升到15~16歲的24%和17~18 歲的69%,而20~24歲的男性患者中,90%以上是由于性接觸而染上艾滋病的,其中36%的患者是因同性戀行為而感 染,有7%還有靜脈注射毒品史。在女性中,最常見的原因是異性戀接觸(約占44%);其次為靜脈注射毒品成癮者(占 28%),但是在所有女性青年成人的艾滋病患者中,有28%的人其配偶為男性靜脈注射毒品成癮者。 由于性別、民族或種族的不同,青少年艾滋病的發病率及發病原因也不同。在美國13~19歲年齡組中艾滋病發病率男 性(18/百萬)為女性(4/百萬)的4.5倍,黑人患者(27/百萬)和拉丁美洲人患者(25/百萬)分別為白種人(7/百萬)的3.8 倍和3。6倍。在白人青少年中,大部分(50%)經血制品感染。24%經同性戀接觸感染;在黑人中,44%的艾滋病患者經同性 戀接觸感染,19%因異性關系感染;在拉丁美洲青少年患者中有35%經靜脈注射毒品感染,29%經同性戀性接觸感染。與白人相比,黑人和拉丁美洲青少年中異性戀性接觸和靜脈注 射毒品者比例較大,這是因為他們中女性患者所占比例較多。由于患有艾滋病的母親也可通過胎盤、產道、乳汁傳播給出生前或出生后的嬰幼兒,因而由患有艾滋病的婦女所生的小孩,也是艾滋病的易感者。
世界艾滋病日
每年的12月1日。
1988年“全球共討,征服有期”(Join the Worldwide Effort)。
主題目的是要求世界各國廣泛開展預防艾滋病的教育活動,使人人都了解艾滋病的嚴重危害和掌握預防艾滋病的知識。最大限度地動員社會公眾人人參與預防艾滋病活動,以爭取最后終止艾滋病流行。
1989年 “我們的生活,我們的世界——讓我們相互關照”(Our Lives,Our World----Let's Take Care of Each Other)。
1990年“婦女和艾滋病"(Women and AIDS)。
這個主題要求從國家這個高度,引起全世界對婦女這些特殊問題的重視,同時也突出了婦女參與全球與艾滋病作斗活動的必要性。
1991年“共同迎接艾滋病的挑戰”(Sharing the Challenge)。
這個主題的目的在于呼吁各國政府都要行動起來承擔預防和控制艾滋病的責任。
1992年“預防艾滋病,全社會的責任”(A Community Commitment)。
這個主題要求以社區為中心做好預防和控制艾滋病的工作,人人都要參與預防艾滋病活動,而不應將此看作僅僅是衛生部門和醫務人員的任務。
1993年“時不我待,行動起來”(Time to Act)。
1989年以后,全世界艾滋病蔓延在加速。人類再不能麻痹大意,掉以輕心了。特別是那些艾滋病疫情還不是很嚴重的國家更要分秒必爭,立即行動起來投入預防和控制艾滋病的工作。
1994年“家庭與艾滋病”(AIDS and the Family)。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要是每個家庭都能做好預防工作,就可以最大限度地限制艾滋病的流行。
1995年“共享權益,同擔責任”(Shared Right, Shared Responsibilites)。
在防治艾滋病的斗爭中,提出這個口號是為了要使每一個國家和每一個人都能分享防治艾滋病的物質和信息資源,有權獲取防治艾滋病的知識,有權得到物質幫助;同時,也有責任承擔相關的義務,把本國的、本機構的物資和信息資源提供給其它國家和機構分享。
1996年“一個世界,一個希望”(One World, One Hope)。
這一主題的意思是共同努力防止艾滋病的傳播,建立一個全球性的、向所有其生命受到艾滋病流行侵害的人提供關懷和支持的社會。為了更深入、更持久地在全球開展與艾滋病的斗爭,聯合國艾滋病規劃署決定從1997年開始,將每年12月1日世界艾滋病日改為世界艾滋病運動。此舉的目的在于,在推廣和規劃兩個方面取得更實際的成果,最大限度地利用現有資源,確保成本的效益,并擴大在全世界動員工作的范圍和影響。
1997年“艾滋病與兒童”(Children Living in a World with AIDS)。
此主題的中心是,年齡在18歲以下的人正生活在一個有艾滋病存在的世界中,他們正在對付的不僅是一些長期存在的問題和正在暴露于艾滋病流行的問題,他們還要對付由這次流行所導致的問題和直到現在還是成人所面臨的問題。
1998年“青少年——迎戰艾滋病的生力軍”(Force for Change: World AIDS Campaign with Young People)。
這次運動的目的是動員青少年努力減少艾滋病的傳播,并加強對那些受到艾滋病傳染和影響的青少年的支持,促進和保護他們的人權。
1999年“傾聽、學習、尊重”(Listen, Learn, Live!)。
在艾滋病預防與控制活動中,應傾聽兒童和青少年的心聲并尊重他們的想法,共同討論涉及他們的各種問題,包括性與艾滋病。提倡相互學習,開展成人與兒童/青少年、青少年間、成人之間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與非感染者之間的相互學習和交流。通過相互學習和交流,消除對艾滋病病人和感染者的歧視,并懂得如何避免感染艾滋病毒和珍愛生命,動員青少年參與到支持艾滋病預防和控制的活動中去。
2000年“男士責無旁貸”(Men Make a Difference)。
旨在動員男性在艾滋病防治運動中承擔更大的責任和發揮更大的作用,目的是提高男性的警醒意識和突出他們在控制艾滋病傳播中的作用,鼓勵男性與艾滋病作斗爭將成為最可靠的控制艾滋病流行的方法之一。
2001年“你我同參與”(I can, and You?)。
2002年“相互關愛,共享生命”(Live, let Live)。
2003年“相互關愛,共享生命”(Live, let Live)。
2004年“關注婦女,抗擊艾滋”(Women, Girls, HIV and AIDS)。
2005 年“遏制艾滋履行承諾”(stop AIDS, keep the promise )。
世界艾滋病運動(WAC)選擇“遏制艾滋、信守承諾”為其2005到2010年的主題。
2006年“遏制艾滋,履行承諾”(stop AIDS, keep the promise )。
聯合國艾滋病規劃署確定今年世界艾滋病的宣傳主題仍然是“遏制艾滋,履行承諾”。主題強調了政府和社會各界共同承諾、共同參與,號召社會的各個方面都要行動起來,恪盡職守、履行承諾。
2007年“遏制艾滋,履行承諾”(stop AIDS, keep the promise )。
宣傳主題仍然是遏制艾滋,履行承諾。艾滋病的英文全稱是A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即“獲得性免疫系統缺乏綜合征”,簡寫就是人們所熟悉的“Aids”。這個簡稱的字面意義就是“援助”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