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亂是一種急性腹瀉疾病,由不潔的海鮮食品引起,病發高峰期在夏季,能在數小時內造成腹瀉脫水甚至死亡。霍亂是由霍亂弧菌所引起的,通常是血清型O1的霍亂弧菌所致,但是在1992年曾經有O139的新血清型造成流行。霍亂弧菌存在于水中,最常見的感染原因是食用被病人糞便污染過的水。霍亂弧菌能產生霍亂毒素,造成分泌性腹瀉,即使不再進食也會不斷腹瀉,洗米水狀的糞便是霍亂的特征。
霍亂防治知識
1、什么是霍亂? 霍亂是由霍亂弧菌引起的急性腸道傳染病,具有發病急、傳播快、波及面廣的特點,是我國《傳染病防治法》規定的兩種甲類傳染病之一。全球 5大洲56個國家報有霍亂病例,近年來我國局部地區時有霍亂散在病例發生。阜陽市第二人民醫院呼吸科韓明鋒
2、感染霍亂后有哪些癥狀?
大多數情況下,感染只造成輕度腹瀉或沒有癥狀,典型的癥狀表現為劇烈的無痛性水樣腹瀉,嚴重的一天腹瀉十幾次。感染霍亂后,如果治療不及時或不恰當,會引起嚴重脫水導致死亡。
3、霍亂的傳染源是什么?
霍亂病人或帶菌者是霍亂的傳染源。
4、霍亂是怎么傳播的?
霍亂通過飲用未煮沸的水,進食生的或未煮熟的食物;生熟食品共用同一砧板、餐具等可引起交叉污染;接觸霍亂病人、帶菌者排泄物污染的手和物品等途徑傳播。
5、公眾如何預防霍亂?
預防霍亂的方法簡單有效,主要是“把好一張口”,預防病從口入,做到五要五不要。
五要:飯前便后要洗手,各種食品要煮熟,隔餐食物要熱透,生熟食品要分開,出現癥狀要就診。
五不要:生水未煮不要喝,無牌餐飲不光顧,腐爛食品不要吃,暴飲暴食不可取,未消毒(霍亂污染)物品不要碰。
在發生霍亂的地區,群眾應自覺停止一切宴請聚餐,防止疾病的流行。
6、如何發現自己感染霍亂?
有嘔吐、腹瀉癥狀,尤其是劇烈的無痛性水樣腹瀉,應馬上到醫院就診。與霍亂感染者一起就餐或密切接觸的人,也應采集糞便或肛拭檢查,以確定是否感染。
7、感染霍亂后應如何做?
霍亂傳染性很強,一旦發現感染霍亂,無論是輕型還是帶菌者,均應隔離治療。另外病人和帶菌者要配合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工作人員做好流行病學調查、密切接觸者的采樣、家里疫點的消毒等工作。
8、感染霍亂可以治愈嗎?通常如何治療?
只要及早發現,及時補充水分,合理使用抗生素,霍亂完全可以治愈。輕度脫水病人,以口服補液為主;中、重型脫水病人,須立即進行靜脈輸液搶救,并給予抗菌藥物治療以減少腹瀉量和縮短排菌期。常用的抗生素為氟哌酸、環丙沙星等。
漢語意思
“霍亂”一詞見于古代經典文獻《靈樞·五亂》,為揮霍擾亂之意。亦可用單個漢字“癨”(huò)表示。“霍”字從雨,從隹。“隹”為“錐”省,意為“金字塔尖”,引申為“頂級”。“雨”和“隹”聯合起來表示“頂級的降雨強度”。故“癨”字意為“極度脫水的病”。
簡介
霍亂(Cholera),早期譯作虎力拉,是由霍亂弧菌所致的烈性腸道傳染病,臨床上以劇烈無痛性瀉吐,米泔樣大便,嚴重脫水,肌肉痛性痙攣及周圍循環衰竭等為特征。霍亂弧菌包括兩個生物型,即古生物型和埃爾托生物型。過去把前者引起的疾病稱為霍亂,把后者引起的疾病稱為副霍亂。1962年世界衛生大會決定將副霍亂列入《國際衛生條例》檢疫傳染病“霍亂”項內,并與霍亂同樣處理。解放后我國已消滅本病,但國外仍有不斷發生和流行,因此必須隨時警惕本病的發生,認真做好預防工作。霍亂為我國法定的甲級烈性傳染病,要求在發現確診或疑似病例后2小時內上報。
病因
霍亂弧菌分為兩個生物型,一個中古典生物型即霍亂的病原體,另一個是愛爾.托生物型即副霍亂的病原體。這兩個生物型除某些生物學特征有所不同外,在形態學及血清學性狀方面幾乎相同,霍亂弧菌為革蘭氏染色陰性,對干燥、日光、熱、酸及一般消毒劑均敏感。霍亂弧菌產生致病性的是內毒素及外毒素,正常胃酸可殺死弧菌,當胃酸暫時低下時或入侵病毒菌數量增多時,未被胃酸殺死的弧菌就時入小腸,在堿性腸液內迅速繁殖,并產生大量強烈的外毒素。這種外毒素具有ADP-核糖轉移酶活性,進入細胞催化胞內的NAD+的ADP核糖基共價結合亞基上后,會使這種亞基不能將自身結合的GTP水解為GDP,從而使這種亞基處于持續活化狀態,不斷激活腺苷酸環化酶,致使小腸上皮細胞中的cAMP水平增高,導致細胞大量鈉離子和水持續外流。這種外毒素對小腸粘膜的作用引起腸液的大量分泌,其分泌量很大,超過腸管再吸收的能力,在臨床上出現劇烈瀉吐,嚴重脫水,致使血漿容量明顯減少,體內鹽分缺乏,血液濃縮,出現周圍循環衰竭。由于劇烈瀉吐,電解質丟失、缺鉀缺鈉、肌肉痙攣、酸中毒等甚至發生休克及急性腎功衰竭。
臨床表現
人受染后, 隱性感染者比例較大。在顯性感染者中,以輕型病例為多,這一情況在埃爾托型霍亂尤為明顯。本病的潛伏期可由數小時至5日,以1~2日為最常見。多數患者起病急驟,無明顯前驅癥狀。病程一般可分為三期:
瀉吐期
瀉吐期多以突然腹瀉開始,繼而嘔吐。一般無明顯腹痛,無里急后重感。每日大便數次甚至難以計數,量多,每天2000~4000ml,嚴重者8000ml以上,初為黃水樣,不久轉為米泔水水樣便,少數患者有血性水樣便或柏油樣便,腹瀉后出現噴射性和邊疆性嘔吐,初為胃內容物,繼而水樣,米泔樣。嘔吐多不伴有惡心,噴射樣,其內容物與大便性狀相似。約15%的患者腹瀉時不伴有嘔吐。由于嚴重瀉吐引起體液與電解質的大量丟失,出現循環衰竭,表現為血壓下降,脈搏微弱,血紅蛋白及血漿比重顯著增高,尿量減少甚至無尿。機體內有機酸及氮素產物排泄受障礙,患者往往出現酸中毒及尿毒癥的初期癥狀。血液中鈉鉀等電解質大量丟失,患者出現全身性電解質紊亂。缺鈉可引起肉痙攣,特別以腓腸肌和腹直肌為最常見。缺鉀可引起低鉀綜合征,如全身肌肉張力減退、肌腱反射消失、鼓腸、心動過速、心律不齊等。由于碳酸氫根離子的大量丟失,可出現代謝性酸中毒,嚴重者神志不清,血壓下降。
脫水虛脫期
脫水虛脫期患者的外觀表現非常明顯,嚴重者眼窩深陷,聲音嘶啞,皮膚干燥皺縮,彈性消失,腹下陷呈舟狀,唇舌干燥,口渴欲飲,四肢冰涼,體溫常降至正常以下,肌肉痙攣或抽搐。患者生命垂危,但若能及時妥善地搶救,仍可轉危為安,逐步恢復正常。
恢復期
少數患者(以兒童多見)此時可出現發熱性反應,體溫升高至38~39℃,一般持續1~3天后自行消退,故此期又稱為反應期。病程平均3~7天。
目前霍亂大多癥狀較輕類似腸炎。按脫水程度,血壓、脈搏及尿量多少分為四型。中型與重型患者由于脫水與循環衰竭嚴重,一般較易診斷;而輕型患者則多被誤診或漏診,以致造成傳染的擴散。
(1)輕型,僅有短期腹瀉,無典型米泔水樣便,無明顯脫水表現,血壓脈搏正常,尿量略少。
(2)中型,有典型癥狀體及典型大便,脫水明顯,脈搏細速,血壓下降,尿量甚少,一日500ml以下。
(3)重型:患者極度軟弱或神志不清,嚴重脫水及休克,脈搏細速或者不能觸及,血壓下降或測不出,尿極少或無尿,可發生典型癥狀后數小時死亡。
(4)暴發型:稱干性霍亂,起病急驟,不等典型的瀉吐癥狀出現,即因循環衰竭以致死亡。
診斷標準
診斷以臨床表現、流行學史和病原檢查三者為依據。在夏 秋季節對可疑病人應詳細詢問發病前一周內的活動情況,是否來自疫區,有無與本病病人及其污染物觸史,以及是否接受過預防接種等,流行病學資料結合臨床和實驗室檢查可做出診斷,凡臨床上發現有瀉吐癥狀或原因不明的腹瀉患者,應取糞便或嘔吐物標本,盡快進行病原診斷,包括鏡檢、培養、分離,凝集試驗及其它鑒定試驗。
確診標準
①凡有腹瀉嘔吐等癥狀,大便培養霍亂弧菌陽性者。
②霍亂流行期在疫區有典型霍亂癥狀而大便培養陰性無其它原因可查者。如有條件可做雙份血清凝集素試驗,滴度4倍或4倍以上可診斷。
③疫源檢索中發現糞便培養陽性前5天內有腹瀉癥狀者,可診斷為輕型霍亂
疑似標準
①凡有典型瀉吐癥狀的非疫區道發病例,在病原學檢查未確診前。
②霍亂流行期,曾接觸霍亂患者,有腹瀉癥狀而無其它原因可查者。
其他
血清學檢查適用于病后追溯診斷,無助于早期確診。診斷須鑒別下述腹瀉病:①痢疾;②由沙門氏菌、葡萄球菌、變形桿菌等引起的細菌性食物中毒;③副溶血弧菌引起的腹瀉;④產腸毒素大腸菌(ETEC)性腹瀉;⑤病毒性(特別是輪狀病毒性)胃腸炎;⑥寄生蟲性腹瀉;⑦某些毒物(如有機磷農藥、三氧化二砷等)引起的腹瀉。輕型不典型的霍亂病例診斷鑒別較難。一般僅有輕度腹瀉,不伴有嘔吐,血壓、脈搏正常,神志清楚,病程短,于三兩天內自行痊愈。暴發型霍亂或干性霍亂,比較少見,起病后未見吐瀉或脫水,而卻迅速轉入休克狀態和嚴重的中毒性循環衰竭,病死率極高。 (非OI群霍亂弧菌引發的腹瀉也在1992年在印度和孟加拉等地與霍亂一起爆發)。
并發癥
腎功能衰竭
由于休克得不到及時糾正和低血鉀所引起,表現為尿量減少和氮質血癥,嚴重者出現尿閉,可因尿毒癥而死亡。
急性肺水腫
代謝性酸中毒可導致肺循環高壓,后者又因補充大量不含堿的鹽水而加重。
其他
低鉀綜合征、心律不齊及流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