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查診斷
檢查
體檢
緩解期可無異常體征。發作期胸廓膨隆,叩診呈過清音,多數有廣泛的呼氣相為主的哮鳴音,呼氣延長。嚴重哮喘發作時常有呼吸費力、大汗淋漓、紫紺、胸腹反常運動、心率增快、奇脈等體征。
實驗室和其他檢查
1.血液常規檢查發作時可有嗜酸性粒細胞增高,但多數不明顯,如并發感染可有白細胞數增高,分類嗜中性粒細胞比例增高。
2.痰液檢查 涂片在顯微鏡下可見較多嗜酸性粒細胞,可見嗜酸性粒細胞退化形成的尖棱結晶(Charcort-Leyden結晶體),粘液栓(Curschmann螺旋)和透明的哮喘珠(Laennec珠)。如合并呼吸道細菌感染,痰涂片革蘭染色、細胞培養及藥物敏感試驗有助于病原菌診斷及指導治療。
3.肺功能檢查 緩解期肺通氣功能多數在正常范圍。在哮喘發作時,由于呼氣流速受限,表現為第一秒用力呼氣量(FEV1),一秒率(FEV1/FVC%)、最大呼氣中期流速(MMER)、呼出50%與75%肺活量時的最大呼氣流量(MEF50%與MEF75%)以及呼氣峰值流量(PEFR)均減少。可有用力肺活量減少、殘氣量增加、功能殘氣量和肺總量增加,殘氣占肺總量百分比增高。經過治療后可逐漸恢復。
4.血氣分析哮喘嚴重發作時可有缺氧,PaO2和SaO2降低,由于過度通氣可使PaCO2下降,pH值上升,表現呼吸性堿中毒。如重癥哮喘,病情進一步發展,氣道阻塞嚴重,可有缺氧及CO2潴留,PaCO2上升,表現呼吸性酸中毒。如缺氧明顯,可合并代謝性酸中毒。
5.胸部X線檢查 早期在哮喘發作時可見兩肺透亮度增加,呈過度充氣狀態;在緩解期多無明顯異常。如并發呼吸道感染,可見肺紋理增加及炎癥性浸潤陰影。同時要注意肺不張、氣胸或縱隔氣腫等并發癥的存在。
6.特異性過敏原的檢測可用放射性過敏原吸附試驗(RAST)測定特異性IgE,過敏性哮喘患者血清IgE可較正常人高2~6倍。在緩解期可作皮膚過敏試驗判斷相關的過敏原,但應防止發生過敏反應。
檢查化驗
1.血液常規檢查。
可有嗜酸粒細胞增高。如并發感染可有白細胞總數增高,分類中性粒細胞比例增高。
2.痰液檢查。
如合并呼吸道細菌感染,痰涂片、細菌培養及藥物敏感試驗有助于病原菌診斷及指導治療。
3.呼吸功能檢查。
4.血氣分析。
5.胸部X線檢查。
6.特異過敏原的補體試驗。
7.皮膚敏感試驗。
診斷
哮喘診斷要點
1.反復發作的喘息,多數呈突然發作。部分患兒發作前有上感前驅史,或在運動后發作,可有變應原接觸史或理化因素刺激,或有一定好發季節或時間特點,往往有個人或家庭過敏史。
2.發作期間患兒喘息、氣短、胸悶明顯,或陣發性咳嗽,肺部出現哮鳴音。投用支氣管擴張劑后癥狀、體征減輕或緩解。
3.哮喘持續>24 小時,呼吸困難嚴重,低氧血癥,心功能不全,稱“哮喘持續狀態”,屬危重急癥,可因呼吸衰竭而死亡。
4.白血細胞數正常或增高,分類可見嗜酸粒細胞增加。痰涂片可見嗜酸粒細胞增多。部分血清IgE增多。發作期間X線檢查可見肺氣腫及肺紋理增深。
臨床診斷依據
1.反復發作的喘息、氣急、胸悶或咳嗽,多與接觸變應原、冷空氣、物理、化學性刺激、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運動等有關。
2.發作時雙肺可聞及散在或彌漫性,以呼氣相為主的哮鳴音,呼氣音延長。
3.上述癥狀可經治療緩解或自行緩解。
4、除外其他疾病引起的喘息、氣急、胸悶和咳嗽。
5.臨床表現不典型者應有下列三項中至少一項陽性:①支氣管激發試驗或運動試驗陽性;②支氣管舒張試驗陽性;③晝夜PEF變異率≥20%。
符合1~4條中或4、5條者,可診斷為支氣管哮喘。
協助哮喘確診的檢查
癥狀不典型者(如無明顯喘息和體征),應按具體情況選擇下列檢查,至少應有下列三項中的一項陽性,結合平喘治療能明顯緩解癥狀和改善肺功能,可以確定診斷。
1.支氣管激發試驗或運動試驗陽性:支氣管激發試驗常采用組織胺或乙酰甲膽堿吸入法。吸入組織胺累積劑量7.8mmol或乙酰甲膽堿濃度8mg/ml以內,肺通氣功能(FEV1)下降≥20%者為氣道高反應性,是支持支氣管哮喘的有力證據,一般適用于通氣功能在正常預計值的70%或以上的患者。
2.支氣管舒張試驗陽性:吸入β2激動劑后15分鐘,或強化平喘治療(包括激素的使用,故亦稱激素試驗)1-2周后,EFV1增加15%以上,且絕對值增加≥200ml為陽性,適用于發作期,EFV1<60%的正常預計值者
3.PEFR日內變異率或晝夜波動率≥20%。
分級
非急性發作期病情的總評價:許多哮喘患者即使就診當時沒有急性發作,但在相當長的時間內總是不同頻度和(或)不同程度地出現癥狀(喘息、咳嗽、胸悶),因此需要依據就診前一段時間的發作頻率、嚴重程度、需要用藥物和肺功能情況對其病情進行總的估價(見擴展閱讀)。
2.哮喘急性發作時嚴重程度的評價:哮喘急性發作是指氣促、咳嗽、胸悶等癥狀突然發生或加重,常有呼吸困難和喘鳴,伴有呼氣流量降低。對病情嚴重程度作出正確評估,是給予及時有效的治療的基礎。對重癥哮喘的認識,是避免哮喘引起死亡的關鍵。
鑒別
由于哮喘的臨床表現并非哮喘特有,所以,在建立診斷的同時,需要除外其他疾病所引起的喘息、胸悶和咳嗽。
1.心源性哮喘
心原性哮喘常見于左心心力衰竭,發作時的癥狀與哮喘相似,但心原性哮喘多有高血壓、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風心病和二尖瓣狹窄等病史和體征。陣陣咳嗽,常咳出粉紅色泡沫痰,兩肺可聞廣泛的水泡音和哮鳴音,左心界擴大,心率增快,心尖部可聞奔馬律。胸部X線檢查時,可見心臟增大,肺淤血征,心臟B超和心功能檢查有助于鑒別。若一時難以鑒別可霧化吸入選擇性β2激動劑或注射小劑量氨茶堿緩解癥狀后進一步檢查,忌用腎上腺素或嗎啡,以免造成危險。
2.支氣管肺癌
中央型肺癌導致支氣管狹窄或伴感染時或類癌綜合征,可出現喘鳴或類似哮喘樣呼吸困難、肺部可聞及哮鳴音。但肺癌的呼吸困難及哮鳴癥狀進行性加重,常無誘因,咳嗽可有血痰,痰中可找到癌細胞,胸部X線攝片、CT或MRI檢查或纖維支氣管鏡檢查常可明確診斷。
3.氣管內膜病變
氣管的腫瘤、內膜結核和異物等病變,引起氣管阻塞時,可以引起類似哮喘的癥狀和體征。通過提高認識,及時做肺流量—容積曲線,氣管斷層X光攝片或纖維支氣管鏡檢查,通常能明確診斷。
4.變態反應性肺浸潤
見于熱帶性嗜酸性細胞增多癥、肺嗜酸粒細胞增多性浸潤、多源性變態反應性肺泡炎等。致病原因為寄生蟲、原蟲、花粉、化學藥品、職業粉塵等,多有接觸史,癥狀較輕,可有發熱等全身性癥狀,胸部X線檢查可見多發性,此起彼伏的淡薄斑片浸潤陰影,可自行消失或再發。肺組織活檢也有助于鑒別。
治療介紹
治療目標
1.盡可能控制癥狀,包括夜間癥狀。
2.改善活動能力和生活質量。
3.使肺功能接近最佳狀態。
4.預防發作及加劇。
5.提高自我認識和處理急性加重的能力,減少急診或住院。
6.避免影響其它醫療問題。
7.避免了藥物的副作用。 8.預防哮喘引起死亡。
上述治療的目標的意義在于強調:
(1)應該積極地治療,爭取完全控制癥狀。
(2)保護和維持盡可能正常的肺功能。
(3)避免或減少藥物的不良反應。
為了達到上述目標,關鍵是有合理的治療方案和堅持長期治療。
脫敏療法
舌下脫敏療法
2001年,WHO發表白皮書說舌下含服脫敏完全可以取代傳統的皮下注射療法。舌下脫敏療法目前只針對于粉塵螨和屋塵螨過敏的患者。該法使用較安全,患者依從性該。使用方法為:根據年齡不同使用不同的維持劑量。每天相對固定時間滴在舌下含服1-3分鐘,使用方便。遞增階段的劑量分為1,2,3號。維持劑量分為4號和5號。一般14歲以下的用4號維持,14歲以上的用5號維持。
對塵螨引起的過敏性哮喘,患者經過舌下塵螨免疫治療前后體內免疫學指標也有改變,由于舌下粘膜組織較薄,這些位于粘膜表面的朗格罕細胞會在接觸抗原的時候,捕足到變應原存在的信號,變應原疫苗能迅速吸收,從而啟動脫敏反應。包括血清IgG4水平上升,Th2/Th1細胞比值改善等。由于是通過舌下給藥,通常不會產生過敏性休克等嚴重不良反應,極少數患者偶有輕度皮疹或輕度腹瀉,停止治療或減量即可恢復。舌下脫敏治療的機制是因為舌下粘膜有極多的朗格罕細胞,通過吸收微量塵螨變應原后將其加工轉變成螨多肽信息,通過提呈給 Th0細胞,使Th0細胞向Th1細胞轉化,阻止變態反應的發生。
舌下脫敏, 舌下脫敏治療是利用過敏原的提取物滴入舌下,使呼吸道粘膜產生耐受性,從而減輕或控制過敏癥狀,到達脫敏治療的目的。其臨床特點在于:
全球發展最快的脫敏治療(即特異性免疫治療或免疫治療)方法,符合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對癥 +對因的理性化治療方案。
標本兼治:根本性治療過敏性疾病,起效顯著,脫敏徹底;克服傳統的激素類化學藥物只在疾病發作時對癥治療,治標不治本的局限性,且隨著服用時間的延長,具有不同程度的不良反應可能產生一定的耐藥。
安全性高:全球范圍內,使用30年未發生嚴重副作用,最大程度保障了脫敏治療的長期用藥安全性;避免注射型脫敏療法可能引起的全身性的嚴重不良反應(包括過敏性休克,甚至死亡),從而減輕了醫護人員和患者的心理負擔。
脫敏治療的發展歷程 1909年,Noon用自動免疫法治療花粉性鼻炎獲得成功,開創了免疫治療新紀元。經過半個多世紀的實踐,免疫治療顯示了一定的臨床效果,但是自從上世紀80年代起,由于英國發生了數例由于注射免疫治療制劑而死亡的病例,導致有關政府機構下令全面禁止免疫治療。
1986年Scadding和Brostoff首次利用舌下脫敏療法(即舌下特異性免疫治療(SLIT))成功治療變應性鼻炎,讓人們對免疫療法重新燃起了希望。
1992年,世界衛生組織(WHO)通過循證醫學的方法確認I 型變態反應疾病的免疫治療是有效的,并認為“如條件具備,應盡早應用”,免疫治療得以重新推廣。
1993年,歐洲變態反應和臨床免疫學會(EAACI) 指出舌下特異性免疫治療(SLIT)可能是一種潛在有價值的治療方法。
1998年,《WHO變應原免疫治療意見書》意見書指出“脫敏治療是唯一可能根治過敏性疾病的方法”的觀點,并正式推薦舌下特異性免疫治療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目前在歐美等發達國家舌下脫敏的治療已得到大力推廣,而皮下注射的免疫治療方式則由于其潛在的危害而漸漸淡出主流醫療方案。
2001年,《全球哮喘防治創議》(ARIA)肯定了高劑量變應原的舌下脫敏治療(至少是皮下注射免疫治療累積劑量的100倍)對兒童及成人治療的安全性。
2004年,世界衛生組織認可SLIT為治療某些變應性疾病如過敏性哮喘、變應性鼻炎等的主要治療方法之一。
鐘南山院士
在7月8日全球首個“世界過敏日”里,中華醫學會會長鐘南山院士指出,中國有兩億多人患過敏性疾病,脫敏已是公認療效顯著的療法。
鐘南山院士介紹,目前全球有22%的人群患有過敏性哮喘、鼻炎、濕疹等過敏性疾病,并以每10年23倍的速度增加,預計2010年將達到全球人口的40%。依此類推目前我國有兩億多人患有過敏性疾病,應引起重視。
誘發過敏反應的抗原稱為過敏原。過敏原是過敏發生的必要條件。引起過敏反應的抗原物質常見的有2000-3000種,醫學文獻記載接近2萬種。它們通過吸入、食入、注射或接觸等方式使機體產生過敏現象。常見的過敏原如下:
A、吸入式過敏原:如花粉、柳絮、粉塵、螨蟲、動物皮屑、油煙、油漆、汽車尾氣、煤氣、香煙等。
B、食入式過敏原:如牛奶、雞蛋、魚蝦、牛羊肉、海鮮、動物脂肪、異體蛋白、酒精、毒品、抗菌素、消炎藥、香油、香精、蔥、姜、大蒜以及一些蔬菜、水果等。
C、接觸式過敏原:如冷空氣、熱空氣、紫外線、輻射、化妝品、洗發水、洗潔精、染發劑、肥皂、化纖用品、塑料、金屬飾品(手表、項鏈、戒指、耳環)、細菌、霉菌、病毒、寄生蟲等。
D、注射式過敏原:如青霉素、鏈霉素、異種血清等。
E、自身組織抗原:精神緊張、工作壓力、受微生物感染、電離輻射、燒傷等生物、理化因素影響而使結構或組成發生改變的自身組織抗原,以及由于外傷或感染而釋放的自身隱蔽抗原,也可成為過敏原。
治療頑固性過敏最有效的措施是尋找出過敏誘發因子(過敏原),但要在2萬種不同的誘發因子中準確地找到致病因子猶如大海里撈針。最新權威實驗證實:過敏人群體內自由基數量比非過敏人群高許多!自由基對人體免疫系統侵害是過敏體質形成的基礎,還會直接氧化人體的肥大細胞和嗜堿細胞,導致細胞膜破裂釋放出組織胺,產生過敏反應。因此,改善過敏體質就要清除自由基。
自由基來源于兩個渠道:一是在機體本身氧化代謝過程中不斷產生;二是環境污染、輻射、不良生活習慣等,也會不斷產生自由基。自由基可稱萬惡之源,百病元兇。人體的老化、許多疾病的產生都與其密切相關。自由基所形成的脂質過氧化物,能夠損害生物膜,破壞細胞,阻礙正常的新陳代謝,加速衰老,并能引起諸如免疫失衡,過敏,頑固皮炎,鼻炎,結膜炎,哮喘,濕疹,高血壓、心肌梗塞、糖尿病、肝炎、痛風、腎炎、白內障等多種疾病。
在目前醫院的檢測中,僅僅查50-100種過敏原是遠遠不夠全面的,但我們可以通過廣普脫敏因子系列徹底改變自身的過敏體質。
世界衛生組織WHO在其關于免疫脫敏治療的指導性文件中明確指出,“免疫脫敏治療是唯一可以徹底治療過敏性疾病的根本性治療方法”。
國際過敏研究權威組織也提出,“使用高品質的標準化脫敏制劑,同時應該使用最佳的過敏癥治療方案,包括清除過敏原、患者免疫修復、過敏并發炎癥適當的對癥藥物治療、標準化脫敏制劑免疫治療,簡稱“四合一的四聯療法”方案。脫敏療法注意事項
1.持續時間長。 減敏療法需要用很長時間,舌下脫敏療法一般兩年,皮下注射脫敏療法至少三年。皮下注射脫敏療法前半年每周一次,而后兩周一次到最后的一月一次,否則的話會前功盡棄或者需要花更多的時間來治療過敏性鼻炎。
2.對藥物濃度的不耐受。 舌下脫敏是每天用藥,不耐受情況較為輕微。皮下注射脫敏是將過敏原注射進患者體內使產生耐受力,因此可能會有全身反應,患者注射后半小時應該留在醫院觀察,以便有緊急情況如呼吸急促、皮膚紅腫發癢能盡快處理。
3.過敏個體差異比較大,臨床有效率在80%。 減敏療法并非能夠100%根治過敏性鼻炎,但是是目前唯一一個治本的方法。
4.在脫敏治療期間如果有過敏癥狀需要及時配合控制癥狀的藥物治療。 如果減敏療法情況穩定,只需要做注射治療就好,如果天氣驟變或感冒了,在加以藥物以及局部治療。
5,起效比較慢。 由于脫敏治療至少需要堅持兩年,一般起效時間是3-9個月。
中方醫藥治療
傳統醫學認為:肺為氣之主,腎為氣之根。當哮喘病發作時,肺道不能主氣,腎虛不能納氣,則氣逆于上,而發于喘急。脾為生化之源,脾虛生痰,痰阻氣道,故見喘咳,氣短。因此,哮喘病是腎、肺、脾,三虛之癥。中藥成分治療支氣管哮喘被國家納入星火計劃項目“太子參止咳平喘”。
主治中草藥:太子參、冬蟲夏草、浙貝母、天花粉、檳榔、白芨、甘草等。
生活注意事項:忌煙、酒及辛辣、生冷、油膩食物。
辨證治哮喘
哮喘癥,分為外感和內傷兩種。其癥狀與咳嗽的情形和用藥極為相似,而慢性支氣管炎和咽炎往往是由于長期誤服清熱化痰以及消炎退燒的藥物所導致的,而且,哮喘患者每年的秋季必然發作。哮喘、(慢性)氣管炎、咽炎的患者,如果能夠堅持服用大劑四逆湯3~5個月,秋季必不發作。
軍科免疫介入
軍內采用治療性咳喘免疫細胞生物微創穴位介入術,結合獨創穴位中藥磁貼,根據中醫辨證施治,對治療哮喘、支氣管炎、老慢支、變異性哮喘、肺氣腫、慢阻肺等頑癥開創了醫學治療的新篇章。
“軍科哮喘病免疫介入療法”通過“微創穴位介入術”使“免疫細胞生物線”介入與患者發病相關的經絡穴位,作用直接,形成對病變部位的長效刺激,自體產生應激效應,疏通經絡、活血化瘀、促進氣血運行,激活自身免疫系統,提高免疫力,阻斷肺部疾病的發展,恢復氣管和肺部功能,而且是終身放在穴位,終身起到治療作用。同時使用獨創的“穴位中藥磁貼”,促進藥物的吸收。從而在短期內即可達到清除病毒和修復受損組織和粘膜的目的。這樣才能收到既治標又治本的雙重功效,這也是目前治療哮喘的最新和最有效的方法,擺脫了用激素和擴張支氣管藥物治療的方法。同時在阻止和逆轉早期呼吸道系統疾病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
得了哮喘后磁療的作用
哮喘是由多種細胞特別是肥大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和T淋巴細胞參與的慢性氣道炎癥;在易感者中此種炎癥可引起反復發作的喘息、氣促、胸悶和/或咳嗽等癥狀,多在夜間或凌晨發生。
治療的關鍵是消除炎癥,臨床治療方法很多,目前家庭常用的有一些國產的醫療器械如:“哮喘治療帶”它利用釹鐵硼高科技生物磁場及納米遠紅外線的雙重作用,起到通絡活血,消炎鎮痛的作用,具有作用速度快、安全、方便使用的優勢。可有效的用于哮喘的治療。
食療外治
食療介紹
1.水蛇瘦肉湯:本湯化痰止咳平喘。廣陳皮4克、水蛇1市斤(去皮臟后大約剩半市斤左右)、白果6~10粒(去殼,稍打)、苦杏仁5克、瘦肉80克,煲湯。適合體實者。
2.川貝鷓鴣湯:本湯化痰止咳固腎。鷓鴣1只、苦杏仁9~15粒、川貝9~15粒、廣陳皮5克、山藥30克,煲湯。適合體弱者。
3.外治用白芥子末3克,雞蛋清和勻,搽上背部(大椎、肺俞穴)或用老姜汁4~6滴、生油8~10滴和勻,搽背部(大椎、腎俞和肺俞穴)。前者適合體質壯實者,后者適合體虛者。
老年食療
1.核桃仁:取核桃仁1000克研細,補骨脂500克為末,蜜調如飴,晨起用酒調服一大匙。不能飲酒者用溫開水調服,忌羊肉。適用于肺虛久嗽、氣喘、便秘、病后虛弱等癥。
2.杏仁粥:杏仁10克去皮,研細,水煎去渣留汁,加粳米50克,冰糖適量,加水煮粥,每日兩次溫熱食。能宣肺化痰、止咳定喘,為治咳喘之良藥。
3.糖水白果:取白果仁50克,小火炒熟,用刀拍破果皮,去外殼及外衣,清水洗凈切成小丁。鍋洗凈,入清水一碗,投入白果,上旺火,燒沸后轉小火燜煮片刻,入白糖50克,燒一沸滾,入糖桂花少許,即可食用。
4.蜜餞雙仁:炒甜杏仁250克,水煮一小時,加核桃仁250克,收汁,將干鍋時,加蜂蜜500克,攪勻煮沸即可。杏仁苦辛性溫,能降肺氣,宣肺除痰。本方可補腎益肺、止咳平喘潤燥。
飲食原則
1.支氣管哮喘患者的飲食宜清淡,少刺激,不宜過飽、過咸、過甜,忌生冷、酒、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2.過敏性體質者宜少食異性蛋白類食物,一旦發現某種食物確實可誘發患者支氣管哮喘發病,應避免進食,宜多食植物性大豆蛋白,如豆類及豆制品等。
3.飲食要保證各種營養素的充足和平衡,特別應增加抗氧化營養素如β-胡蘿卜素、維生素C、E及微量元素硒等。抗氧化營養素可以清除氧自由基,減少氧自由基對組織的損傷,減少支氣管微量元素硒的方法預防哮喘,可見到患兒發作次數減少,通氣量增加。β-胡蘿卜素、維生素C、E在新鮮蔬菜及水果中含量豐富,微量元素硒在海帶、海蜇、大蒜中含量較豐富。
4.防止呼吸道感染,調節免疫功能亦很重要,應注意季節性保暖,嬰兒應以母乳為主,母乳中含分泌型免疫蛋白抗體,能增加呼吸道的抵抗力。
5.經常吃食用菌類能調節免疫功能,如香菇、蘑菇含香菇多糖、蘑菇多糖,可以增強人體抵抗力,減少支氣管哮喘的發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