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動癥是兒童期常見的行為問題。本癥有兩大主要癥狀,即注意障礙和活動過度,可伴有行為沖動和學習困難。通常起病于6歲以前,學齡期癥狀明顯,隨年齡增大逐漸好轉。部分病例可延續到成年。
多動癥簡介
兒童多動癥又稱注意力缺陷多動癥(ADHD),或腦功能輕微失調綜合征, 是一種常見的兒童行為異常疾病。 這類患兒的智力正常或基本正常, 但學習、行為及情緒方面有缺陷,主要表現為注意力不集中,注意短暫,活動過多,情緒易沖動,學習成績普遍較差,在家庭及學校均難與人相處,日常生活中常常使家長和教師感到沒有辦法。
兒童多動癥的患病率國外報道在5%~10%,國內調查在10%以上,男孩多于女孩,早產兒及剖宮產兒患多動癥的幾率較高,大約在60%以上。
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長,但是卻經常見到一些家長為孩子的表現而苦惱。這些孩子表現為:活動過多、注意力不集中、書寫潦草;還有的孩子任性、不合群,缺乏自我克制能力,或行為幼稚、怪僻,肢體抽動,或行為無目的、貪玩、逃學、打架,甚至說謊、偷竊等,教育也無濟于事。少數病例成年后,還留有性格和行為缺陷。這就是兒童多動癥。
兒童多動癥是兒童多動綜合癥的俗稱。其發病原因很多,是兒童時期常見病。因為人們認識不足,有時會誤診、漏診,如果不及時治療,則會造成家庭和學校中的不良影響。
注意力缺失過動癥(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首次在20世紀初被討論。1902年,由一位對孩童疾病有興趣的喬治史提爾(George Still)醫生在倫敦發表了相關文章。他發現一些孩子似乎停不下來,情緒容易起伏,常常惹麻煩。ADHD的主要特征是不專注、過動和沖動,但這些癥狀多會造成他們很難遵守規則行為或者維持固定的表現。史提爾醫生認為這些兒童“對于動作控制有不正常之處。”他寫了一篇以此為主題的文章并發表在英國醫學期刊上。美國心理學會公布的精神疾病診斷準則手冊(The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簡稱DSM)在1980年對于過動癥作了第一次的描述,并將它稱之為“兒童期的過動反應異常。”之后相關學者經過多次修改后,“注意力缺陷過動癥”這個名詞終于產生,而它的癥狀以及診斷的規范也越來越明朗。第四版最新的精神疾病診斷手冊(DSM-Ⅳ)把ADHD分成三種不同的類型:分別有“注意力缺失”、“過動”、“注意力缺陷合并過動”。 在DSM-Ⅳ里面,注意力缺陷和過動/沖動各有9種癥狀,符合6種以上的癥狀就可以確認診斷。同時,每一個癥狀都必須在一個以上的環境中發生,比如說:在學校與在家里。其它條件包括必須在7歲以前就觀察到相關癥狀,且沒有其它的心理因素導致。 使用核磁共振(MRI)與功能性掃描(FMRI,可分析腦部血流量)可幫助我們了解ADHD患者,和一般人腦部結構與功能性的相異處。目前最一致的資料是小腦中間(小腦蚓部,位于腦后下端)及腦部中間區域(包括部分腦干)的大小縮減。 過去我們認為ADHD與腦部前額葉相關。然而,事實上,大部分受ADHD困擾的人是由于小腦沒有適當地發揮功能。在過去的20年中的研究發現,小腦發育不良的人同時有ADHD的癥狀。藉由功能性掃描也發現ADHD患者的小腦活躍度很低。
美國哈佛大學研究發現,利他林(Ritalin,最常使用的處方藥物)可以使ADHD小腦活躍度低的地方增進活躍度。我們也知道ADHD不是單獨出現,往往合并像是讀寫困難、發展性協調困難、甚至自閉癥。這暗示了腦部多區域或是單區域功能不良會影響多區域整合聯結。有一些獨立研究,支持這些診斷,其實都是由于小腦機能所造成的。
我們知道,目前多動癥患兒越來越多了,那多動癥的患病率到底是多少?隨著國際上有關多動癥診斷標準的逐漸統一,現在國內外學者報道的多動癥患病率已比較接近,如美國3.4-4.7%、德國3.9%-9.0%、日本4%、澳大利亞7.5%-11%、新西蘭3.0%、巴西5.8%。近年來,我國各地報道的多動癥患病率約為1.3%-13.4%,如北京8.6%、上海4.0%、天津3.8%、河南10.2%、哈爾濱6.9%、吉林10.8%、合肥10.6%、湖南7.3%、廣州1.3%。綜合國內7項大型的調查研究顯示,我國兒童多動癥的患病率為4.31%-5.83%。目前國外學者一般認為,多動癥的患病率約為3%-6%。粗略估計,我國約有1461-1979萬的多動癥患兒!
表現為
(1)注意障礙
(又稱注意缺陷障礙):注意障礙為本癥最主要的表現之一。患兒主動注意減退,被動注意增強,表現為注意力不集中,上課不能專心聽講,易受環境的干擾而分心。注 意對象頻繁地從一種活動轉移到另一種活動。做作業時不能全神貫注,做做玩玩,粗心草率。做事有始無終,常半途而廢或頻繁地轉換。做作業拖拉,不斷地以喝水、吃東西、小便等理由中斷,做作業時間明顯延長。有些患兒表現為凝視一處,走神,發呆,眼望著老師,但腦子里不知想些什么。老師提問時常不知道提問的內容。注意障礙是本癥必須具備的癥狀。
(2)活動過度
活動過度為另一常見的主要癥狀。表現為明顯的活動增多,過分地不安靜,來回奔跑或小動作不斷,在教室里不能靜坐,常在座位上扭動,或站起,嚴重時離開座位走動,或擅自離開教室。話多,喧鬧,插嘴,惹事生非,影響課堂紀律,以引起別人注意。喜觀玩危險的游戲,常常丟失東西。多動有兩種類型:一是持續性多動。患兒的多動性行為見于學校、家中等任何場合,常較嚴重。二是境遇性多動。多動行為僅在某種場合(多數在學校),而在另外場合(家中)不出現,各種功能受損較輕。
(3)沖動性
情緒不穩,易激惹沖動,任性,自我控制能力差。易受外界刺激而過度興奮,易受挫折。行為不考慮后果,出現危險或破壞性行為,事后不會吸取教訓。
(4)學習困難
主要表現為學習成績低下。多動癥患兒智力是正常或基本正常的,學習困難的 原因與注意力不集中、多動有關。出現學習困難的時間,決定于智力水平及多動癥的輕重程度。智力水平中下的嚴重多動癥患兒在學齡早期就可出現學習困難。智力水平較高、多動癥狀較輕的,可在初中階段才出現學習困難。
(5)神經系統發育障礙
有半數左右患兒可見有神經系統軟體征,表現為快速輪替動作笨拙,共濟活動不協調,不能直線行走,閉目難立,指鼻試驗陽性,精細運動不靈活,部分患兒可有視覺-運動障礙、空間位置覺障礙等。
九種表現可判斷兒童多動癥
1.需要安靜的場合,他卻難以安靜,常動個不停。
2.容易興奮和沖動。
3.注意力難以集中,極易轉移。
4.做事常有始無終。
5.話多,好插話或喧鬧,常干擾其他兒童的活動。
6.難以遵守集體活動的秩序或紀律。
7.情緒不穩,提出的要求必須立即得到滿足,否則就會產生情緒反應。
8.學習成績差,但不是由智力障礙引起的。
9.動作較笨拙,精細運動技能差。
三招教你認識“多動癥、抽動癥”
招數一:“多動癥”有別于好動、調皮
好動、調皮是孩子的天性,但是,如果孩子軀體活動明顯比同齡兒童多,且自控力差,不能安靜下來,就要警惕您的孩子是否患有“多動癥”。
研究發現,“多動癥”與孩子頑皮有著四點本質區別:①注意力方面,調皮孩子對感興趣的事物能聚精會神,還討厭別人干擾,而多動癥孩子玩什么都心不在焉和無法有始有終;②自控力方面,調皮孩子在陌生的環境里和特別要求下能約束自己,可以靜坐,而多動癥孩子根本坐不住,靜不下來;③行為活動方面,調皮孩子的好動行為一般有原因、有目的,而多動癥孩子的行為多具有沖動性,缺乏目的性;④生理方面,調皮孩子思路敏捷、動作協調、沒有記憶辨認的缺陷,而多動癥孩子則有明顯不足。
招數二:“多動癥”不一定都多動
有些家長認為“多動癥”就是有多動的表現,事實上,在多動癥 患兒中,有些并沒有活動過多的表現。她們平時并不多動,看上去很文靜,但學習成績總是上不去,是老師眼中的“聰明笨小孩”,突出表現是注意力不集中、容易走神,學習困難,做事拖拉,粗心大意,久而久之,易產生自卑、消極心理,出現厭學、逃學、說謊等行為。為此,有些并不多動的孩子也可能患有“多動癥”,這一點應當引起家長注意。
“多動癥”實際上是指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ADHD),有三大核心癥狀,即注意力缺陷(通俗而言是易分心、不專心)、多動及沖動。有的孩子以注意力缺陷為主,有的以多動、沖動為主,更多的則是三者并存。”
招數三:頻繁做鬼臉——當心“抽動癥”作怪
有些孩子喜歡不同場合地頻繁眨眼、皺眉、抽動嘴巴、搖頭聳肩扮各種怪相,有時還伴有脖子抽動,家長以為是孩子不學好、染上了壞習慣,而大聲制止或批評警告,甚至棍棒相加,但絲毫沒有改正的跡象。事實上正是這種主觀判斷上的錯誤耽誤了孩子的治療,因為很可能孩子患上了“抽動癥”。
多動癥、抽動癥是一種常見的兒童行為障礙,發病原因是由于兒童大腦單胺類神經遞質失衡所造成的。主要表現為活動過多、自控力較差、注意力不集中、沖動任性;頻繁擠眉、眨眼、搖頭、噘嘴、聳肩、扭頸、有的喉中發“吭吭、喔喔”異響,說臟話等。由于大多數家長缺乏對“多動癥、抽動癥”的認識,將其與孩子好動、調皮、不學好、染上壞習慣混為一談,采取聽之任之的態度或沒有選對治療方法,致使各種癥狀伴隨著孩子成長,導致出現自尊心差,缺乏自信,情緒嚴重不穩、出現抑郁、精神分裂、品行障礙和反社會人格等不良現象。
因此提醒廣大家長,如果您的孩子有以上這些癥狀,應及早做檢查或登陸中國多動癥、抽動癥治療網填寫病歷,將有專家免費為你咨詢。如被確診為“多動癥、抽動癥”也不用慌張,只要采取正確的治療措施,治療越早,孩子恢復得也越好。
特征
概述
多動癥的最新臨床診斷標準是1989年由美國精神醫學會制定的 ,現摘錄如下。當與大多數同齡兒童相比,下列行為更為頻繁,符合下面14條中的8項,并持續6個月的,診斷具有注意缺乏多動障礙。
1.手或腳不停地動,或在座位上扭動(少年為坐立不安的主觀感受)。
2.即使必須坐好,也很難靜坐在座位上。
3.易受外界因素影響而分散注意力。
4.在集體活動或游戲時,不能耐心地等待輪轉。
5.別人問話尚未結束,便立即搶著回答。
6.不按他人指示做事情(并非故意違抗或不理解)。
7.在做功課或玩耍時不能持久地集中注意力。
8.一件事尚未做完,又做其他事情。有始無終。
9.不能安安靜靜地玩耍。
10.說話太多。
11.常常打斷他人的活動或干擾他人學習、工作。
12.別人對他說話,他往往沒有聽進去。
13.學習時的必需物品,如書本、作業本、鉛筆等常常丟失在學校或家中。
14.往往不顧可能發生的后果參加危險活動,例如,不加觀察便跑到馬路當中。
15. 注意力不集中:上課易走神,學習困難,成績差,缺乏時間觀念。
16. 活動過多:難以靜坐,愛跳愛跑,興奮多話,小動作多,不能自制,愛管閑事。
17. 沖動任性:惹事生非,不顧后果,隨心所欲,缺乏思考,不聽勸告,難以管教,行為異常。
18. 情緒不穩:心神不定,情感脆弱,性情急躁,易發脾氣。
19. 多動癥兒童成年后,反社會人格和犯罪行為風險是正常兒童的5~10倍
1989年,我國中華神經精神學會通過的《精神疾病分類方案與診斷標準》(第二版)中,對注意缺乏多動障礙確定了以下診斷標準。起病于學齡前期,病程至少持續6個月,具備下列行為中的4項的診斷為注意缺乏多動障礙兒童。
注意缺乏多動障礙兒童癥狀
1.需要其靜坐的場合下難以靜坐,常常動個不停。
2.容易興奮和沖動。
3.常干擾其他兒童的活動。
4.做事常有始無終。
5.注意難以保持集中,常易轉移。
6.要求必須立即得到滿足,否則就產生情緒反應。
7.經常多話,好插話或喧鬧。
8.難以遵守集體活動的秩序和紀律。
9.學習成績差,但不是由智力障礙引起。
10.動作笨拙,精巧動作較差。
排除標準為
不是由于精神發育遲滯、兒童期精神病、焦慮狀態、品行障礙或神經系統疾病所引起。
癥狀
(1)嬰兒期
約30%的多動癥兒童出生后就顯得多動,不安寧,易激惹,過分哭鬧、叫喊,母子關系不協調。
(2)幼兒期
約有50%~60%多動癥兒童在2~3歲時就顯得與其他小孩不一 樣,特別不聽話,難管教,睡眠不安,常有遺尿,大多飲食差,培養排便、睡眠習慣均困難。
(3)學齡前期
癥狀漸明顯,干事注意力不集中,注意時間短暫,活動過多,不能靜坐,愛發脾氣,不服管理,缺乏自控能力,參加集體活動困難,情緒不穩,破壞東西,玩具滿地撒,不愛惜,不整理,對動物殘忍,有攻擊性、沖動生行為,常和小朋友打鬧。
(4)學齡期
多動癥的一切癥狀都顯露出來,如注意力集中時間短暫,上課不專心聽課,容易分散注意力,學習困難,不能完成作業,忍受挫折的耐受性差,對刺激的反應過強,沖動任性,情緒不穩,有攻擊行為,與同伴相處困難,是班上的"小丑"。
(5)中學時期
活動過多可能逐漸減少,仍注意力集中困難,接受教育能力遲鈍,缺乏自尊心和動力,辦事不可靠,有攻擊性、沖動性行為,對刺激反應過強,有過失行為,情緒波動,說謊,逃學,容易發生事故或少年犯罪。
(6)成年時期
多動明顯減少,仍有半數以上的人和正常人有所不同。多數人注意容易轉移,沖動,情感暴發,易與人爭執或打斗,與同事關系緊張,參加集體活動有困難,酗酒嗜賭,工作不能勝任,缺乏理想和毅力,事業上難有進展。
病因
1.腦神經遞質數量不足。
如去甲腎上腺素、多巴胺等腦內神經遞質濃度降低,削弱了中樞神經系統的抑制活動,使孩子動作增多。因此,多動癥兒童首先必須考慮藥物治療。非母乳喂養的兒童,父母尤其應該注意這一原因。
2.腦組織器質性損害。
母親孕期患高血壓、甲狀腺肥大、腎炎、貧血、低熱、先兆流產、感冒等;分娩過程異常;兒童出生后1~2年內,中樞神經系統有感染或外傷。這樣的兒童易患多動癥。
3.遺傳因素。
一部分觀點認為,先天體質缺陷和器官異常、染色體異常、父母的精神病等遺傳因素,會不同程度地影響孩子的腦功能,造成其先天體質缺陷,從而導致多動。
4.其他因素。
教育方法不當及早期智力開發過量,環境壓力遠遠超過孩子心理的承受能力,導致孩子心理發育滯后,自控能力降低。另外,過量攝入食物中的人工色素、含鉛量過度的食物,雖不一定達到鉛中毒,但可能會導致多動癥。
兒多動根在父母
經過了一個寒假,很多孩子難以適應新學期緊張的生活,使得很多父母擔心自己的孩子得了多動癥。
這些日子,在醫院兒童健康中心出現了“疑似兒童多動癥”爆滿現象,就診量比平日增加了兩成。但經診斷,近一半“多動兒”被醫生退回,因為病因在于父母的過分關注,患了心病。
醫院兒童健康中心齊春玉專家表示,患有兒童多動癥的孩子有輕微腦功能失調,除了注意力不集中以外,還可能出現交友困難、情緒起伏等癥狀。但就現在就診的兒童來看,很多都是父母存在誤區,將孩子學習不好與多動癥直接劃上等號。
另外,齊春玉提醒父母:家庭的過度關注,也會使一些孩子越來越愿意在父母面前過度表現。過去很多家庭有兩三個孩子,父母忙于工作無暇關注他們是否“多動”。而現在,多數家庭只有一個“寶貝”,父母、祖父母及外祖父母,所有大人都把注意力集中在孩子身上,寵愛有加,也使得孩子有所嬌縱。
不過,也的確有很多孩子在開學后被確認為兒童多動癥。主要在于有些孩子在寒假中的生活規律被打破,一時難以適應新學期生活。為了讓更多的孩子們在新學期內盡早擺脫兒童多動癥,醫生們緊急將這些多動癥兒童父母召集起來,進行家庭集體培訓,以便父母對孩子進行行為矯治。
危害
(1)對個人的危害輕微多動癥兒童只是在學習上不能專心,不能主動去學,造成學習成績下降;在行為上不能自控,表現為不服管束,被人歧視。重癥多動癥兒童則學習成績明顯下降,不能跟班,難以讀完小學及初中。在行為上惹是生非,干擾他人。隨著年齡增長,因無法自控易受不良影響和引誘,可發生打架斗毆、說謊偷竊,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2)對家庭的危害多動癥兒童學習不僅成績較差,還厭學、逃學,擾亂課堂秩序,因此常常被老師叫去批評,使家長又羞愧又惱火,回家后便對孩子進行責罵、棍棒教育。有的高價請家庭教師,浪費大量時間和金錢也無濟于事;有的使孩子對家長產生對抗、仇恨情緒,影響家庭和睦。
(3)對學校的危害在學校里,多動癥兒童經常擾亂課堂秩序,打架斗毆,偷竊破壞,成績低下,即使老師花很大精力也收效甚微。如果一個班多幾個這樣的孩子,則教學質量必然受到影響,使老師特別惱火,總想讓他們留級,甚至把他們開除。
(4)對社會的危害多動癥兒童如不及時治療,到成人后由于自控能力差,沖動,好逸惡勞,貪圖享受,往往犯罪率較高,并屢教不改成為慣犯,影響社會安定及人民人身和財產安全。
(5)多動癥是兒童期最為常見的一種心理行為障礙,已引起了廣大家長、老師、醫務工作者及全社會的廣泛關注。患了多動癥后,尤其是重癥或有共病的患兒,如果不能得到及時的診斷和治療,病情會逐漸加重,不僅會影響自己的學習和生活,而且還會給家庭、學校和社會造成極大的傷害,也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的負擔。
(6)多動癥呈慢性過程,癥狀持續多年,甚至終身存在。約70%的患兒癥狀會持續到青春期,30%的患兒癥狀會持續終身。更甚的是,因為孩童時期的忽略,會導致成人無論在工作表現、日常生活或人際關系的互動上產生困擾,以至于陷入自信心不足、挫折、沮喪、不明的脾氣暴躁,甚至產生憂郁癥。另外,繼發或共患破壞性行為障礙及情緒障礙的危險性也提高,成年期物質依賴、反社會人格障礙和違法犯罪的風險亦可能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