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
誰都不能否認中國目前經濟的表象與日本當年的相似性:人民幣升值、股市上漲和樓價的瘋漲
在長達十五年的蕭條之后,2005年開始,日本經濟終于進入“景氣恢復”之中。一些從泡沫創痛中走出的日本經濟學家認為,中國就是世界經濟版圖上的下一個泡沫。人民幣升值、股市上漲和樓價的瘋漲,這一系列似曾相識的現象,讓經濟學家們更加熱切地將今天的中國經濟與當年的日本經濟進行類比分析。
“中國已經清清楚楚進入了泡沫經濟,完全沒有錯?!庇兄毡镜母窳炙古酥Q的榊原英資一連向本報記者強調了三遍。
誰都不能否認中國目前經濟的表象與日本當年的相似性。首先,導致日元升值的“廣場協議”被視為日本泡沫經濟的起點。1985年9月,美國、日本、聯邦德國、法國、英國等五個發達國家的財政部長及中央銀行行長,在紐約廣場飯店舉行會議,決定五國政府聯合干預外匯市場,使美元兌主要貨幣有序地下跌,以增加美國產品的出口競爭能力,解決美國巨額的貿易赤字。
在“廣場協定”達成前一天的東京匯市上,1美元=242日元,而到了1985年底,美元就已跌破了200日元的大關。到1988年年初,美元甚至跌到了1美元=128日元的水平,在短短不到兩年半的時間里日元升值了將近一倍。日元升值預期極大地刺激了境外資金大規模地流入,推動房價及股市持續、大幅上漲。今天人民幣正在逐步升值之中,邱永漢認為,人民幣最終升值的目標將是“1:5”。
其次,流動性過剩,這一經濟學的專業詞匯在今年成為了中國老百姓熟悉的詞匯。為了防止日元升值帶來經濟蕭條,日本采取了寬松的貨幣政策和財策政策。由于擔心日元升值將提高日本產品的成本和價格,導致在海外市場的競爭力下降,日本政府提出了內需主導經濟增長的政策,開始放松國內的金融管制。日本中央銀行連續5次下調利率,利率水平由1985年的5%降至1987年3月以后的2.5%,在當時為日本歷史上最低。相關數據顯示,1987~1990年間,日本貨幣供應量的年均增長率超過10%,遠超出其名義GDP的增長率。
第三,在本幣升值的背后,中國和日本都面臨著同樣的壓力,就是與美國的貿易摩擦,擁有大量的國際貿易順差。中國商務部最新的預計顯示,2007年全年中國貿易順差將達到2500億美元,這還是在中國政府不斷減少出口退稅政策,大力壓制出口后的數字。
第四,在流動性過剩的情況下,中國也同當年的日本一樣出現了地價和股市的大幅上升,并相互促進。在土地神話盛行的泡沫經濟時期,日本的投資者們把目光投向了企業擁有的土地資產,也就是說著眼于企業資產的隱含利益,評價股價時著眼于地價上漲的風氣盛行。在這種風氣的影響下,過去擁有較多地產的企業,即使現在其本行收益為零,也會由于地價上漲而增加每股股票的收益,其股價因此而上漲。經歷了兩次石油危機的鋼鐵和重化學工業企業,在上世紀80年代初本已被看作夕陽產業,此時卻由于其擁有的地產而成了香餑餑,股價急劇上漲。這一股市投資的小小細節似乎也能在今天的中國股市中找到大量的案例。
“問題有兩個,人民幣升值要掌握在什么程度;對于現在的進入了泡沫經濟的階段怎么控制好程度。這兩個問題,如果解決好就可以順利地通過泡沫困難的時代?!睒Y原英資認為。
警惕
在最前沿的金融學研究中,日本泡沫經濟被解讀成一場“貨幣戰爭”。中國正著手避免資產泡沫風險
雖然對于日本經濟界“中國已經步入泡沫經濟”的論斷并不為大多數中國經濟學家認同,但經濟學家們一致的觀點是,日本泡沫經濟的教訓值得中國警惕,中國應避免步日本的后塵。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巴曙松,給《拯救日本——泡沫崩潰后的銀行危機與華爾街行動》寫了書評,對于英國金融時報駐東京的記者吉蓮·泰特寫的這本書,他感慨地說: 對于中國讀者來說,閱讀這本書,并不是一個可以輕松下來的休閑活動。讓我們不能輕松下來的,是這本書的主題——銀行重組,讓熟悉中國銀行界的讀者不能不產生切膚之痛,許多段落,如果把文章中的主人公更換成一位中國銀行家的名字,原來關于日本銀行界的敘述幾乎可以不用作大的調整就可以基本適用于中國。
對于泡沫經濟最大的土壤——日本金融體系和銀行運行機制的反思,也許是對中國最可寶貴的經驗。
“中國已經意識到日本金融危機的原因,并已經開始著手規避資產泡沫可能積累的風險。如果不犯日本當年的錯誤,中國可能創造應對近代以資產泡沫為特征的經濟危機的最新模式?!便y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左曉蕾說。
在最前沿的金融學研究中,日本泡沫經濟被解讀成一場“貨幣戰爭”。
“假設我是美國財團,我也清楚地預期到日元升值,假設我在1983年,用100億美元兌換成24000億日元,進入日本市場,購買日本股票和房地產,日本經濟的蓬勃導致股市和房地產發瘋一樣地上漲,1985年日元開始升值,到1988年初,股市和房地產假設我已經賺到了一倍(5年才翻一倍是最低假設),那就是48000億日元。這時,日元升值到1:120。我把日本的房地產和股票在一年中拋售完,然后兌換回美元,那么,就是400億美元。在5年時間中,我凈賺300億美元。”這是一個網友假設的最簡易的“貨幣戰爭形態”。
今天,我們是否正在面對一場“貨幣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