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大雁塔
大雁塔是公元8世紀為保存玄奘法師由天竺經絲綢之路帶回長安的經卷佛像而建。大雁塔作為現存最早、規模最大的唐代四方樓閣式磚塔,是佛塔這一印度佛教的建筑形式隨著佛教傳播而東傳入中原地區并中國化的典型物證。大雁塔為大慈恩寺內重要建筑,也是絲綢之路起點城市之一——唐長安城的名勝之地、標志性建筑。
初唐高僧玄奘(602年—664年),于627年至645年間沿絲綢之路西行至印度半島取經求法,歷時18載,行程遍及五天竺。歸國后帶回并翻譯了大量佛經,由玄奘口授、弟子辯機筆錄的《大唐西域記》是玄奘親見親聞的旅行記錄,是中國與中亞、印度交往的珍貴記錄。
據大雁塔碑文記載,該塔便是為存放玄奘帶回的經卷佛像而建,其所存石碑“大唐三藏圣教序”和“大唐三藏圣教序記”進一步佐證了大雁塔與絲綢之路佛教傳播的歷史,大雁塔的修建也是塔這種印度佛教的建筑形式隨著佛教傳播而東傳至中國的結果。但是隨著歷代的改建、修繕,大雁塔由原西域窣堵坡形制逐漸演變成具有中原建筑特點的磚仿木結構,這一過程生動地體現了佛教建筑藝術傳入中國并逐漸被中國化。
4. 小雁塔
小雁塔所在的薦福寺是唐代長安三大譯經場之一,佐證了佛教自印度東傳的歷史,也見證了佛教在唐代長安的流行。小雁塔始建于公元8世紀初并完好保存至今,其密檐磚塔的建筑形式是佛塔這一佛教建筑傳入中原地區早期的珍貴例證。
小雁塔位于西安市雁塔區,始建于707年(唐代),又稱薦福寺塔。小雁塔初為15級密檐磚塔,后經多次地震損壞又多次整修,現存13層、高43.38 米,由塔基、塔身和塔頂三部分組成。塔基為方形高臺,磚表土心,高3.2米、底邊長23.38米,下有地宮;塔身單壁中空,內壁有磚砌登塔蹬道,底層高6.83 米,二層以上逐層遞減。
小雁塔與絲綢之路佛教傳播史上的重大事件——唐代高僧義凈沿海路西行求法直接關聯。唐代高僧義凈(635年—713年),中國佛教四大譯經家之一,于670年至695年間自廣州出海,沿海路西行至印度半島求取佛法,歸來后曾在長安薦福寺翻譯佛經并圓寂于此,小雁塔即為保存義凈帶回的佛教經像而建。小雁塔為唐代同類密檐磚塔保存至今最早的一例,是佛塔這一佛教建筑傳入中原地區初期的珍貴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