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應是民間重要橋梁
記者:湯涌
3月31日凌晨在日本朝日電視臺參加電視辯論節目,對鳳凰衛視《時事辯論會》主持人黃海波和四位嘉賓都是一個挑戰。這已經是繼2005年、2006年后的第三次中日辯論會。
朝日電視臺說,有一千萬日本觀眾關注這次節目,鳳凰衛視統計的觀眾數量超過一億。這些眼睛都在關注著自己國家的辯手能否辯倒對方精心挑選的專家。鳳凰衛視評論員馬鼎盛也對黃海波說過“你們客場作戰,一定要打贏……”
對黃海波來說,這種辯論會能夠連續舉辦三年,并且受到兩國觀眾的高度關注,本身就是中日兩國民間交流的一大勝利。在這三次辯論期間,兩國關系不斷好轉。
冰河期,日本人上門“挑戰”
2005年6月,鳳凰衛視副總裁兼中文臺臺長王紀言對時事辯論會主持人程鶴麟下令:“日本朝日電視臺的辯論節目來挑戰了,趕緊應戰。”程鶴麟一清點臺里的人手,發現只有專題部總監黃海波精通日文,還在早稻田大學讀過研究生。“應戰”的任務毫無疑問地落在了黃海波的身上。
鳳凰衛視董事局主席劉長樂寫下“破僵局,話不說不透;巧溝通,理不辯不明”以表示對這次辯論會的期待。這段話后來被收入了那期節目的宣傳片。
“日本人最擔心的是,中國人在雙方關系接近冰凍期的時候會不敢說話。他們聽說我們的老板劉長樂答應了做這期中日辯論會,非常吃驚。在他們看來,我們能答應進行辯論已經出乎他們的意料。”黃海波在回憶當時的情景時說,“他們做節目時盡力配合,曾經擔任過小泉輔佐官的日本嘉賓、外交家岡本行夫在節目開始前還小心地問:‘一會兒我能說說臺灣問題嗎?’我笑笑告訴他,想說什么都行。”
第一次中日辯論會,雙方辯手都非常客氣,大家都怕刺激了對方或者觀眾。一向理性寬容、最早提出“政冷經熱”的馮照奎教授感到很緊張,兩位日本嘉賓則有點小心翼翼。
2005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60周年,又恰逢小泉在靖國神社等問題上表現強硬,中日關系跌到歷史最低點。誰也不愿意往已經冰冷的中日關系上多加一把雪。
在那一次辯論會上,馮昭奎教授說:“歷史問題不是中日關系的全部,中日之間還有其他重大的、現實的、戰略性的問題,需要進行對話和商討。如果兩個領導人一見面,50分鐘時間里有40分鐘講歷史,還有多少時間來討論其他問題?”
何亮亮也強調“應該由中日兩國的學者在一種平靜的氣氛中探究歷史的真相,并且把這個真相告訴中國人民和日本人民。”
盡管雙方都承認歷史問題不是中國全部,日本嘉賓也都承認了日本當年的侵略行為。一個半小時的節目還是基本上耗在了對歷史問題的討論上。
“日本電視臺經常會邀請中國人上直播節目,朝日電視臺的《周日時政論壇》節目中,包括國新辦前主任趙啟正、原駐日大使陳健以及多名中國的教授學者參加過,來表明中國人的觀點。但是日本人在中國的電視直播節目中出現,這還是頭一次。”黃海波說。
辯論辯出交情
2006年鳳凰衛視和朝日電視臺決定再舉行一次中日辯論會,主題是《后小泉時代的選擇》。當時小泉即將卸任。盡管黃海波盡量在引導大家展望小泉后時代,但在整整第一節的時間里,雙方還是對小泉參拜靖國神社問題展開了辯論。
“看來歷史問題是繞不開的。”黃海波說。
第二次辯論比第一次明顯放得開,黃海波認為“快節奏、大嗓門,幾乎吵起來,不過還是相當真誠、理性。”參加辯論的嘉賓和電視觀眾都覺得一個半小時不過癮。問題談不完,而人員也可以增加。
一次大規模的辯論會在黃海波腦海中醞釀著。2007年3月31日凌晨,在日本東京舉行的第三次中日辯論會拉開了帷幕,這次的陣容是四對四。按照黃海波的評價:“如果滿分是一百分的話,我給這次辯論會打90分。”
這場辯論會的時間安排在日本朝日電視臺《討論到天亮》節目的時間段,是東京時間凌晨1點20分~4點20分。這一時間段對許多中國觀眾并不習慣,中日辯論會播出前,黃海波有的同事還在犯嘀咕:“后半夜,誰看啊?”
平時的時事辯論會,短信大概能接到20多條,那天深夜收到的短信是260多條,網上的帖子翻了3頁,有六七十條。
黃海波和各位中日嘉賓也是一夜沒睡,節目結束是早晨四點多,出行很不方便,朝日電視臺叫了便當和啤酒,辯論和工作了一晚上的中國人和日本人邊吃邊繼續著話題。這些人經歷了3個小時緊張的辯論之后已經無話不談。日本學者森本敏對當天的氣氛非常滿意,對黃海波說:“我還擔心中國人會不敢說話呢。”
另一位日本學者夏村南子本來是研究美國問題的專家,這次參加辯論前顧慮重重:“說錯了話或者說了傻話會被人覺得幼稚吧。”她上節目前的最后一刻做好了被罵的準備:“我也想好了,反正我是19世紀40年代在中國東北出生的,被罵了也算我為兩國交流做點貢獻吧……”她擔心的事情沒有發生,她對談話的氣氛非常感動:“看完這期節目,日本人會對中國留下很好的印象。”
天亮后黃海波和中方的嘉賓們回到酒店,大家關起門來繼續聊。香港中文大學榮譽研究員石齊平平時不抽煙,這會兒他點起一支,告訴黃海波:“別攔我,我說得不過癮,我要繼續說……”
劉長樂曾經問黃海波,“我覺得這種交流應該更頻繁,你看一個月一次怎么樣?”黃海波先表示了歡迎,而后又說,“那樣我會被累死的。”
“媒體應是民間重要橋梁”
2005年第一次中日辯論會時,人民網曾經出現過這樣的一個帖子,大意是:日本人下“戰書”挑戰鳳凰衛視,請大家貢獻資料,支持我們的辯手打敗日本人。這是當時許多網友對這一問題的看法:事關國家臉面。
黃海波想起這個帖子笑了起來:“現在大家看這個辯論會應該對輸贏比較淡了。這三年來中國人和日本人對中日關系都是越來越樂觀。”在2005年,鳳凰衛視進行了觀眾調查,80%~90%的被調查者對中日關系表示悲觀。“最近的一份調查是50%的人認為中日關系可以實現戰略性互惠關系。這種態度變化固然跟大環境有關,卻也有辯論會的功勞。我希望更多的媒體也能夠加入進來。”
2006年以來,中日兩國開始通過官方、民間等各個層面的交流修復兩國關系,一股交流熱在中日兩國之間展開。
2006年2月,中日兩國執政黨建立交流機制并舉行首次會議。2007年3月22日,中國人大與日本參議院定期交流機制第一次會議召開。兩國軍事上的交流也逐漸恢復:日本媒體報道稱,兩國正在協商8月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與日本海上自衛隊互訪事宜。
2007年3月29日,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了“中日網絡對話”活動,兩國網民坐下來討論“中日國民的相處之道”。4月12日,中日文化體育交流年在日本東京開幕。
中日兩國國民正在拋棄誤會,開始重新了解對方。“坐下聊天是一件好事,常一起聊天的人就不會打架。”黃海波說。
(來源:新世紀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