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的孝女曹于亞為了挽救自己的身患尿毒癥的父親,主動勸說醫生與家人,把自己的一個腎移植給父親。但因為手術以及其他的緣故,她今年高考的分數不理想。四川省錄取領導小組決定給她加二十分,讓她達到她的第一志愿的錄取線,而她報考的第一志愿的學校也“欣然錄取”(《南方都市報》語)之。
這事說起來是饒有古風的。我們都知道,雖然一般人有兩個腎臟,并且醫學證明,人只靠一個腎臟生活并沒有問題,但割腎救父也非每個人都可以做到的事情。這種行為于史有征,在二十四孝里叫做“割肉療親”。
高考這件事總是被比喻成科舉考試,考上稱為“金榜提名”。古代科舉考試是出仕的途徑,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出仕還有另外一個途徑:舉孝廉。在科舉考試還沒完備的時候,地方父老可以把當地品德優秀的人推薦給朝廷。孝順與清廉自然是推薦的首選,所以這種推薦叫做舉孝廉。
說這事饒有古風也就是在此。曹于亞割腎救父,當地的主管給予其在高考分數上的照顧,讓她可以躍出龍門。整件事情如果放在古代完全是合理合法的,就是放在現代,也沒覺得有什么不合情理的地方,說出來不丟人。
在古代人們的觀念里,通過孝道是可以考量一個人的品格的。做官講究的是做個忠臣、好人,“求忠臣于孝子之門”是件理所當然的事情。這就是當年舉孝廉的邏輯基礎??膳e孝廉這事在唐朝開始被科舉考試所代替了,主要是其中的制度出了問題。
孝道是個好東西,但什么東西如果能換來利益的話,就會出現很多怪現象。比如說給父親守孝而住在墓道里,結果在里面養了一群孩子——順便說一句,這其實倒很符合孝道中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的道理;為了在祭祀先人的時候有“百鳥群集”的效果,每次祭祀時都把身邊灑上鳥食——這算是環保的先鋒也說不定。
而最重要的是,舉孝廉這種事適合在一個小國家內推薦官員,國家太大、社會結構太復雜,這種推薦就成為了互相援引的一種行動。今天你把我兒子推為孝廉,明天我就把你兒子從縣官提拔為州官。所以,在舉孝廉制度最盛行的時候,推舉上去的人未必又孝又廉,倒是看出身居多。這樣的互相援引,到最后吏治如何自然可想而之。
后來科舉考試的出現,其實是為了解決一個問題:人才的公平選拔?,F在可能我們說起科舉考試,似乎印象里就是八股文章、迂腐不堪,但實際上到目前為止,科舉考試的題目可能很扯淡,但其精神內涵比現有的公務員考試并不在以下。高考亦然,也是一種選拔的制度。在大致的公平下選拔人才,基本就排除了其他不可控制的變量參與在其中。
孝道就是其中的一種變量,因為你沒有辦法量化它。比如說以這事為例的話,你就沒有足夠的理由把一個腎臟真正與高考的二十分等值,雖然在客觀上是這么個效果。所以,我在這里說的不是這件事好不好,而是在說一個制度的彈性問題。
在我看來,這件事本身確實體現了一種制度的彈性,并且宏揚了一種我們社會應該具有的精神。但這種制度的彈性本身,不能歸劃為制度的一部分。制度的彈性一般體現在各種“例外”上,這事就算是一種例外的表現,不能以此為標準,破壞制度運行的本身。一個良好的制度,就是能容納這種例外而又不改變基本的運行標準,才能在即具有公平衡量的同時,又保證面對社會的彈性。從這個意義上說,孝女高考加分沒錯,只要不成為常例就好。
(姚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