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新年伊始,百年一遇的經濟危機繼續攪動著世界經濟,深處其中,中國有著切膚之痛。自去年9月15日雷曼兄弟倒塌后,危機全面爆發以來,中國東、南沿海數以千計的出口加工型中小企業接踵倒閉,由此引發了歷年來罕見的進城務工大軍的失業潮。所幸,春節在即,丟掉工作的務工人員正好可以就此打包回家過年,短時間內對經濟或穩定都不會產生負面影響。
不過,可想而知,一個月后春節假期結束,屆時中國政府定會面臨巨大的就業壓力。長期以來,中國的出口加工制造業一直是吸收勞動力的重要力量。通過實施出口退稅、低估人民幣幣值等政策手段,我們勉強可使得中國產廉價商品在世界市場上支撐價格優勢,東南沿海的加工工廠也因此得以繼續存活。問題是:面臨危機與應對就業壓力,政策調整就應該向扶持傳統的、低層次的出口加工制造業傾斜嗎?
誠然,創造就業、維護穩定、保持經濟較快增長是政府份內之事。不過,中國真的應該將提振經濟的希望放在出口加工制造業上嗎?我個人認為,答案是否定的。
首先,有失敗的例子在前。“亞洲四小龍”通過力促出口,經濟曾一度攀高,但也不過是曇花一現,短暫的繁榮過后,“四小龍”即使不能說是在走下坡路,但至少可以說是已經停步不前。日本也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日本的經濟增長也是靠出口拉動。有人說,倘若日本的土地面積趕得上印度、或者中國、或者俄羅斯,那么日本人在上個世紀90年代,肯定會想出別的、更持久性的發展其經濟的路線圖,說不準日本的經濟總量可能與美國已經難分伯仲了。但是,看看如今的日本,出口型經濟高度依賴他國。媒體經常這樣形容道:美國一打噴嚏,日本便要得重感冒了。
第二,這個做法有風險。再次振興出口加工制造業既無益于改善中國“血汗工廠”的形象,也不會給進城務工人員及其家人,或者說是更廣大的仍然相當貧苦的農民兄弟姐妹們,帶來能夠改變他們命運的真正實惠。當然:中國的外儲會再添幾千美元或幾千歐元。
第三,這個做法不具有現實可能性。為中國的出口加工制造業買單的多是歐美消費者。身處危機風暴中心、財產嚴重縮水的美國居民,價廉的中國產品的確是雪中送炭。然而,最近越來越多的美國經濟學家、和美國主流媒體專欄作家開始抱怨:正是低廉的中國制造、國家和家庭的高儲蓄率加劇了“美國失衡”,使得美國陷入債務累累的深淵。美國人的說法荒唐可笑,站不住腳,或者說是“心懷妒意”,但美國人在危機的重壓之下,開始學習并實踐中國文化了。美國經濟在去年第四季度急劇萎縮5%,讓人頓感長久的大蕭條便在眼前,在這個時候,大多數美國家庭開始縮衣節食。雖然人均家庭收入在下降,但存款帳戶卻在增加,美國12月份的儲蓄率破天荒的上升到7%。
面對輿論之偏見、主顧削減開支,中國出口加工制造業的未來可想而知。
那么,走出近期的經濟低谷期,創造新一輪強勁增長,中國經濟,路在何方?大興建設業、高附加值工業以及優質、
高端服務業才是出路。高速公路、世界一流鐵路、海底隧道、跨海跨河大橋、城市間/城市內快速交通網絡、機場、水庫、核電站、風能太陽能利用以及住房、別墅等眾多建設項目在未來30-50年內定會提供相當多的、持久的建筑類就業崗位。建筑業不但能擴大內需,而且會讓中國有能力在30年內經濟持續、快速發展。
中國政府日前透露即將推出新的調整和振興規劃,該計劃涵蓋十大行業,鋼鐵、機械設備制造、石化化工、汽車、醫藥、電信、互聯網等高附加值產業都位列其中。如果投資恰當、推動有力,這十個行業完全可以彌補出口加工業衰落所損失的就業機會,其創造的產值也定能彌補并勝出加工出口收入。更重要的是,這十大行業的發展會為中國在未來贏得牢固的國際競爭優勢。
(作者:李紅 中國日報網常務副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