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因“陽光政策”被李明博擱置、韓美軍演以及朝鮮核試、關閉邊界和提升警戒級別等一系列強硬舉措,弄得劍拔弩張的朝韓關系,驟然間發生了奇特的變局:8月18日,“陽光政策之父”金大中前總統去世,朝方隨即派出以勞動黨中央書記金己男、統戰部長金養建為首的高規格吊唁團,而韓方也在第一時間表示接納。
吊唁團到達之初,青瓦臺仍半遮半掩,宣稱“無高官會見朝方代表團的計劃”,但幾小時后便傳出統一部長玄仁澤會見金養建的轟動新聞。更出乎意料的是,好戲居然還在后面,僅1天后即23日上午,李明博總統便在青瓦臺總統府接見了朝鮮吊唁團,后者遞交了金正日的口信,并“就最近的南北關系廣泛交換了意見”。
很顯然,這是一場典型的“葬禮外交”:兩個越吵越兇、欲罷不能的老冤家通過幾乎是天賜的金大中葬禮這一契機,心有靈犀地在短短幾天內搭建了這個足以讓雙方都體面下臺階的梯子。
作為朝鮮而言,他們此前一系列強硬措施,主要的針對目標是美國,而對韓國從“陽光政策”的后退雖然氣惱,但仍是第二位的,因為在他們看來,只有美國,才能從物質、經濟和安全等各方面,給予朝鮮所需要的東西。
然而朝鮮的一系列“顯示肌肉”舉措,雖然換來克林頓的一次“空降”,卻并未如愿換得與美國平起平坐、“一對一”討價還價的機會,也未獲得多少實質性回報,而這些激進的做法,卻產生了讓朝韓關系日趨緊張的“副產品”,韓美“乙支自由衛士”軍演舉行在即,朝方也宣布了“特別警戒狀態”,雖然南北方理智的人士都應明白,這種緊張局勢對雙方均無好處。
在朝方看來,借助“葬禮外交”緩和北南關系,一方面可以部分消除因朝美“不咬弦”而連帶造成的朝韓緊張,另一方面,也可通過恢復南北接觸,爭取從韓方獲得一部分經濟和物質利益,畢竟孤立和制裁的日子很難熬,既然美國那邊暫無指望,那么也只能退而求其次了。
對于韓方而言,其發達的首爾-水原工業帶離朝韓邊界近在咫尺,南北關系持續緊張,于更發達的韓方不利。盡管韓國社會和民眾對朝鮮的某些做法表示失望和反感,但隨著盧武鉉、金大中兩位積極推動“陽光政策”前總統的相繼去世,支持和解的聲音有所回升。不僅如此,由于對經濟衰退應對不力,和在盧武鉉案中處置欠妥,李明博總統的支持率有所下滑,在此時打一下“葬禮外交”牌,在南北關系上撈一些分數,對青瓦臺而言同樣重要。
共同的需要讓“葬禮外交”閃電達成,正所謂心有靈犀一點通,趕早莫如趕巧。
然而心有靈犀易,心無芥蒂難。朝韓關系的趨冷和惡化,誠可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由于此前雙方一系列激烈、強硬、針鋒相對的言行,和諸多不愉快的實例,彼此間濃厚的猜疑、冷淡和不信任感不僅存在于政府、軍隊層面,也已滲透到企業、社會和普通民眾之中,這種猜疑、冷淡和不信任感,并非幾次快餐式的“葬禮外交”或其它類似操作,便可在短期內消弭,因此盡管此次“天作之合”般的高層接觸,能在一定程度上緩和朝韓關系,但難以從根本上讓南北雙方重回“陽光時代”的親密。
(作者:中國日報網特約評論員 陶短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