曠日持久的泰國首都曼谷的街頭運動,似乎在暴力和血腥中總算看到一絲了結的希望:自雙方會談破裂、政府開始武力驅散以來,盡管“紅衫軍”中的激進派仍然堅持對抗,盡管一車車的輪胎、鐵絲仍然被拉進曼谷,但隨著包圍圈的縮小,和政府不惜一切解決問題決心的明朗化,“紅衫軍”首領已經開始分化,其中一些撤離示威現場,甚至聲明退出“反獨聯”,一些表示正在與政府接觸,準備恢復和談。當然,仍有一些“紅衫軍”領袖表示“絕不妥協”,聲稱將在街頭戰斗到最后一滴血,但許多目擊者都表示,曼谷街頭示威者的人數已在急遽下降。
自“紅色參謀長”被狙擊以來,一度被認為進退失據、優柔寡斷的政府,在初嘗“雷厲風行”甜頭后顯得有些得勢不饒人。短短3天時間,他們先是撤回“路線圖”,封鎖曼谷示威區,切斷后勤供應,繼而宣布“實戰區”,判決若干“紅衫軍”領導人有罪,接著凍結部分“紅衫軍”領導人賬戶,在22個府實行緊急狀態,然后又于17日向“紅衫軍”發出最后通牒,環環相扣,步步緊逼,曼谷“紅衫軍”即將面臨外援斷絕、四面受敵的困境。更重要的是,由于持續兩個多月的示威對曼谷造成嚴重影響,他們面對的是一個充滿敵意的都市,失去和外省支持者聯系的他們,是很難如某些“紅衫軍”領袖所言“戰斗到底”的。
更重要的是,由于他信在“紅衫軍”事件前夕讓全家出國,自己又加入黑山籍,“紅色參謀長”遇刺后,對“紅衫軍”的號召力和約束力都在下降,由于個人被判有罪且財產被凍結,他信和親他信的部分“紅衫軍”首領是堅持在曼谷打“持久戰”的主要聲音,他信在“紅衫軍”中影響力的下降,加速了“紅衫軍”士氣的滑落。
由于“紅衫軍”內部的分化,幾天來他們提出了五花八門、甚至自相矛盾的要求,從政府辭職到軍隊先撤,從聯合國干預到泰王調停,這種混亂,加上此前他們面對“路線圖”接連三次變卦的“前科”,讓這些在槍口前蒼白無力的呼吁,既得不到有恃無恐政府的積極響應,也越來越難得到國際社會的同情和支持。
然而,“紅衫軍”雖然不難在政府的堅決行動下被驅散,甚至一向令政府頭痛的、陰魂不散的他信勢力,也可能在此次事件后被邊緣化,但“紅衫軍”之魂魄卻難以通過強力消除。
“紅衫軍”的抗爭之所以掀起如此波瀾,關鍵在于這一抗爭的背后,是泰國城鄉之間、王室貴族與草根勢力之間、富裕階層與貧民之間根深蒂固的分歧、對立和社會分化,且這種對立、矛盾雙方基本勢均力敵,“精英”階層在曼谷等大城市勢力雄厚,在上層更得到廣泛支持,而“反精英”階層則在全國范圍內人數占優,并在政壇擁有一批代言人,這就造成了“紅派”總能通過選票捧出自己心目中的候選人,而“黃派”又總能通過各種看上去理由充足的途徑,將被選出的“紅派”候選人和政黨趕下政治舞臺的怪現象。
應該指出,阿披實總理并非一個強勢人物,他只是精英派內部所推出的一個折衷代表,正因如此,曼谷風波才會拖延如此之久。同樣,“紅衫軍”的靈魂他信也不是什么草根,而只是一個善于利用草根達到自己政治、經濟目的的商人、政客,問題在于,他們背后的“紅黃對立”,也就是族群之間、階層之間、城鄉之間的對立,這是千真萬確的,且一時難以消除的。
從此次風波可以看出,幾十年來確保泰國政治穩定的一大法寶——國王普密蓬的調停,因為國王年事已高,已顯得有些力不從心,一旦老國王百年之后,繼位的新王能否擁有老王的威信和說服力?
更讓人擔心的是,一旦到了那一天,此次功虧一簣的“紅衫軍”,會否因認為“機會到了”而再度發難,他們中的激進派會否變得更激進、更暴力?一旦到了那一天,因王權更迭而感到危機的精英派,會否變得更加躁動?他們中的激進派會否因此次武力的奏效,而更傾向于高壓政策?
“紅衫軍”易散,“紅衫軍”之魂魄難消,也許,只有泰國社會結構隨著時代演進而發生變化,這種孕育政治暴力的土壤才有可能真正轉變屬性。
(作者:中國日報網特約評論員 陶短房 編輯:劉純萍)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