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理想深埋進市場
做大事的人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不為眼前的利益所動。這在任建新的身上體現得尤為突出。他的眼光總是跨越到常人看不到的地方,以至于每每做出的決定最初都讓公司管理層感到匪夷所思。
為了長遠目標,任建新砸鍋賣鐵都二話不說。1995年,藍星公司當年出產的防凍液出現質量問題,任建新根本沒有核算成本就下令召回全部產品,并承諾對造成腐蝕的汽車部件加以賠償。那段時間,退貨在藍星公司的大院里堆成了一座小山,索賠的人更是絡繹不絕,其中也不乏渾水摸魚者,然而任建新睜只眼閉只眼,來者不拒。最后財務核 算時發現,藍星因此損失了數千萬人民幣,這相當于藍星當時一年的利潤。然而,經過這次事件,產品質量改善后,藍星防凍液贏得了消費者的尊敬和信賴。不僅原有的客戶沒有流失,還增加了新的市場份額,“產品如人品”的質量觀也由此深入人心。任建新就此對管理層說:“當初為什么沒有先核算成本?品牌和信譽是沒法拿錢計算的,再說 等算出成本來,一切都晚了。” “那些渾水摸魚者不就是我們新的客戶嗎?”
上世紀90年代,藍星清洗的資產規模已經達到了數億元,那時便有人勸任建新改制,將他們自己一手打造的企業私有化。但任建新堅持把公司100%國有,藍星的發展不能違背“興業報國”的初衷,改制方案也從此被束之高閣。
“他的理想是什么,我說不準。但絕不是用簡單的利益和金錢可以衡量的,所以他的眼界,能夠到達別人看不見的高度。”劉憲秋這樣說。在藍星集團遷京前后,與任建新一起創業的幾個伙伴先后離職。他們早已明白,在藍星他們不可能像其他公司那樣,以創始人身份得到產權量化的實惠。但他們也理解任建新的抱負,所以走后均未聽到有誰埋怨只言片語。
任建新很不愿意被描述、被評論,盡管前進的路上崎嶇坎坷,但他只有現在時,沒有過去時,他仍在不知疲倦地疾行。(來源:環球人物 編輯:肖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