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聯合早報》6月20日刊文說,延安的干部培訓讓人想到“憶苦思危”——讓干部體驗建黨的艱苦來感受政權的來之不易,教學中“思危”味道濃,透露了高層的危機感。
文章摘編如下:
“到底是物質的力量重要,還是理想信念的力量重要?在延安這塊土地上找得到答案。”在中共的革命圣地延安,延安干部學院楊志和教授對班上20多位中共司局級干部講課。主題雖是中共在延安時期的理論,但是教學的另一主旨也清晰可察——向學員灌輸中國共產黨員應有的信仰。
中共高層相信,在延安談理想信念,較之其他地方更顯深刻含義。1934年,毛澤東率領的中央紅軍在贛南遭遇挫折后,經過2萬5000里長征到達陜北,在陜北的13年(1935年到1947年,1937年起以延安為根據地)經歷了“由小變大,由弱變強”的歷史性轉折。逾半個世紀以后,2002年當作為執政黨的中共感到必須注重向新干部灌輸黨性教育時,他們將目光投向歷史,希望從中挖掘出精神資源,希望結合歷史與現代執政方法教育來遏制干部群體中出現的一些“突出問題”。上海浦東干部學院、井岡山干部學院、延安干部學院,應運而生。
據延安干部學院常務副院長陳燕楠介紹,該院2005年正式開班以來,共培訓了2萬8304人。這只是一個龐大全國黨性教育工程的一個部分。自2003年以來,包括中央黨校與上述幾個干部學院在內的黨校系統,共培訓科員以上干部、國企職員等1億7000萬人次。當局要使每一名干部在崗的5年里,要脫產學習(就是參加工作后再去校內進行全日制學習的方式),累積達到3個月以上,目標是造就有理想信念、履行職務的能力,以及廣博視野的干部。
在今年7月1日中共建黨90周年前夕,中央外宣辦本周組織中外媒體采訪延安干部學院,讓外媒近距離觀察中共黨性培養的理念與創新做法。
培訓“憶苦思危”
中國在以前也開展過“憶苦思甜”教育,即以回憶舊社會的苦來反襯中共的偉大成就;延安的干部培訓則讓人想到“憶苦思危”——讓干部體驗建黨的艱苦來感受政權的來之不易,教學中“思危”味道濃,透露了高層的危機感。
受訓學員在此的生活頗為簡單有規律:全天上課、不準無故請假;在學校用餐,不準自己去外面吃。食宿規格是30元(人民幣,約6新元)的宿舍費;50元伙食費。該院以體驗為教學特色,有60%課程是在革命遺址現場完成。
在棗園中共中央書記處禮堂舊址外,教授焦連三語重心長地對學員點評:“任何人來到延安都會思考一個問題:中國共產黨怎么能在這樣的山溝溝里打出江山?”他接著引用目擊者對1937年紅軍進入延安的場景描述:“絕不像電影里那樣,邁著整齊的步伐,就是一個高個子叫化子,帶著一群叫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