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景亭(中)與李中華(左)、徐勇凌(右)探討問題
創新牽引 加速提升試飛效能
隨著國家型號試飛任務越來越密集和繁重,試飛資源和能力受到了極大的考驗。2003年5月,張景亭被任命為試飛團團長,他肩上的擔子更重了。他深入思考職責與使命中新的命題:航空科技日新月異,部隊迫切渴望新裝備的到來。要想履行好使命,就必須進行創新突破,有效提升試飛效能。
他集中團里的精兵強將成立了攻關組,在科學的指導下跳出傳統試飛方法和程序的框框,進行了多項科研攻關,成功摸索出“多機種混合大場次試飛”的程序和方法,使殲、運、轟、直等各型號飛機,甚至包括民用支線客機和通航飛機均可在一個機場、一個飛行場次共同開展任務,實現了中國試飛史上的一項重要的突破。這項創新,使試飛中心的試飛場次利用率提高了25%,試飛效率提高了3倍以上,受到了軍委總部和空軍首長的高度評價。
為增加可飛天氣,張景亭還與相關人員一起進行了降低能見度標準的探索,按試飛科目不同將能見度標準分為3、4、5千米三個檔次,只要不影響項目要求,飛機狀態良好就進行試飛,使全年飛行時間平均增加了近400小時,有力地促進了各項型號任務按節點完成。此外,他還創建了“日事日清”的管理辦法,當天飛行結束后,團里召集所有參研單位進行集中講評,規定對當天試飛中的問題必須要有明確的答復,能回答解決的現場回答解決,不能回答解決的第二天要專門安排時間繼續解決。在制定試飛任務書時,他還制定一個“特殊”規定:必須讓有經驗的試飛員先行審閱,盡可能將不同項目的試飛綜合進行,如性能試飛與航電試飛結合,強度試飛與顫振試飛結合等。通過科學的綜合考量,極大地提高了試飛效率,許多項目的試飛效率提高了50%甚至100%。此外,張景亭還推進出了“型號項目負責人制”,在每個型號中都安排由一名首席試飛員任技術負責人,在具體試飛技術問題上進行主導和協調,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